——评《海错图笔记(贰)》
文/蓦烟如雪
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海错图》,起初误认为它是一本绘本。而当我先生给我科普说,它是故宫收藏海洋生物图谱时,加大了我对此书的好奇。先生说《海错图》是明末清初一位叫聂璜的画家所绘,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在这部图谱中,可能内容会稍有夸张,但细节颇有意思,让我去细细品读。
说来,我对聂璜并不知晓,在书中,也仅知道这部书在清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带入宫中,深受历代皇帝喜爱,而此书前三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流传多年,且深受喜爱,由此可见,此书内容已不可小觑。
说来清初就有考证之风,早期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就是开山鼻祖,他们敢于辨别古书真伪,提倡疑古精神,因为这个风气,当时还形成一个大学派叫——“乾嘉学派”,而如今作者张辰亮做的也是这番考究之事,他是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编辑,科普作者,且为各大媒体撰写过百余篇的科普文章,他是众人眼中的“博物达人”,他自称自己有考据癖,在查找过程中发现或多或少的纰漏,针对古籍理解有误和缺乏生物分类的知识,他做了详细的笔记,开启了与《海错图》的缘分。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是一本不乏味且不话唠的考证书,在第一本书他提及了字数的约束性,而第二本可谓放飞自我,有了更为立体饱满的形容,第二册中他考证了39幅《海错图》,集合了24篇,在页数上也比第一册多了24页,甚至在不少篇页中可以看见作者有意思的吐槽点,作者还增加了许多古代日本、欧洲的博物学手册,用同时代的记录去挖掘可探知的真相。
作者聊这些海洋生物并没那么乏味的科普,而是先引出聂璜的图解,一步步剖析展开,他用怀疑精神去质疑真的双线紫蛤是否有两条淡淡的浅纹横贯壳面;直言聂璜的海月错画了三个脊,甚至用趣味标题展开西施舌例如“‘闽粤紫蛤,其肉如舌’、‘一位西施,两根舌头’、‘吮彼舌根,如猥娇面’、‘杨妃西施,俱能杀人’”等来描述。而谈及海月,他用“暗室借光萤窗映雪”为题,引出了藤壶,说出了璅蛣腹蟹的来历,他也讲到了养贝人不喜豆蟹,而作者为了找寻答案一遍遍的寻找那个像“太鼓达人”的豆蟹,他才兴奋地让它有了终结。
作者的考究并非是表面性的见闻,而是深入内里的,在解释藤壶的时候,引出了张汉逸说的“业根是水”,他告诉聂璜,藤壶在初生时,是“水花凝结”,可在作者的查证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大部分的藤壶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所以作者这篇文字的标题就直指”业根非水,自备神鞭”,因为藤壶是可以角色互换,且自带——“交接器”的。
说来我对此书也有疑惑的地方,就比如在看《江珧柱》这篇,我就对聂璜说的“大如象棋,莹白如玉”产生过质疑,毕竟我所见到“江珧柱”就只有豆粒大小,可在书中,却也没能清楚解释这层疑惑,而我丈夫就给我说,你去搜一下“日本北海道大元贝”。
果然在一搜之下,才能明白所谓的大如象棋。
我不能说作者说的不够详细,因为我在我看来,作者已是事无巨细地深挖,这么较真的作者已很难得。这些海洋生物虽然有些有毒有些无毒,有些可以如何烹饪有一笔带过,但也希望在第三部的时候,能更为丰富,更为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