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虽然随着外来宗教——佛教的盛行而渐渐在庙堂上失势,但道教并没有消亡,依然顽强地在民间扎下了根,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尊崇与信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这本《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通过挖掘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道教遗存的石碑、塑像,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视域,讲述中国道教的历史,为人们了解道教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是一本叙述视角独特的书。该书由“乱世之音、白衣天子、众妙之门、诸神之国、全真风云、天子之道、俗世传奇”等七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总是以“石窟”为线索。作者将那些历史岁月中积淀、遗留下来的道教石碑、塑像等遗存嵌入书中,并以石窟遗存作为叙事的起点,然后渐然拉开历史的帷幕,将道教的兴起、发展、传承、兴盛、衰败的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这种以图片为引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开对历史揭秘的方法,对于那些对道教来由、道教历史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是具有引人入门作用的。读者可以借助这些可观、可赏、可游、可考的图片,缓缓走进道教的深邃大门,进而获得道教文化的缕缕浸润。
阅读《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还能发现,这是一本考证严谨、学术价值高、值得信赖的读物。据介绍,作者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整整花了八年时间。他经常风餐露宿,栉风浴雨,跋涉于深山竣岭,穿梭于密林深处,去寻找那些不为人知晓的石窟,去发现那些在岁月的沧桑变迁中肢离破碎的遗存,从中发现历史的蛛丝马迹,然后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再结合前辈们对道教文化的研究积累,最后条分缕析,写出了这本厚重的道教文化史。比如第一章“乱世之音”中,作者无论是对陕西耀县药王山碑林逸闻的钩沉,还是对魏文朗造像碑年代的考证,或是对“姚伯多碑一一中国道教第一碑”的叙述,都做到了把现场考察与专家学者们的见解,互为衬托,互为补充,这样有实证、有书证的方式,保证了历史探究的可信度,也显示了作者治学的严谨。其实,在这本书每一章节里,都能看出这个特点。比如书中对那些石碑、塑像等众多的历史遗存,都标明了现在的处所、发现的地方、发现的时间、遗存的年代,甚至一些塑像的供养人也赫然加以注明,来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可信性。由是可见,其治学态度的严谨!
《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也是一本可读性强的道教文化普及读物。作者把学术解析与文学描叙相结合,做到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方面,体现在作者对中国道教历史上那些代表人物的解读上。该书从道教石窟入手,有趣地回溯了如玉皇大帝、文昌帝君、天蓬元帅、土地公公、城隍、财神、药王菩萨、月老、八仙等神灵的来龙去脉。通过作者的考证,让人们了解到:玉皇大帝本是在道教中地位甚低,“位列右位第十九神阶”,属于“跑龙套”的角色,但由于名字取得好,“一来二去就与天帝、上帝、昊帝混淆了”,后来逐渐变成“四御”之首;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羽,在唐代以前,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然而,在“北宋末年,宋朝在与金朝交战中屡战屡败,丢失了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宋徽宗便把希望寄托在道教上,关羽被道教选出,扛起了抗金的大旗”自此以后,关羽逐渐被神化,最后进入封神榜:关公大帝……这些妙趣横生的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为这本书增添了知识性、趣味性,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道教历史的了解,而且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故事,让道教神仙栩栩如生,充满烟火味,更加接地气。
(《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萧易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 月出版 定价: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