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给孩子的故事》
文/蓦烟如雪
幼年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虽说那书绘图多过文字,但也从中体会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受此启发,我对故事有了新的认识。而当我翻看《给孩子的故事》,在序言中,我对编者王安忆说的‘有头有尾的文本’有了共识,既“你要讲一件事情,就要从头开始,到尾结束,这是‘故事’的要旨。”
《给孩子的故事》是北岛主编“给孩子系列”的第八部,由著名作家王安忆选编出25篇中国当代经典的短篇小说及散文,在编选过程中,她跳出惯常的“儿童文学”的概念,在所有的故事写作中,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篇目。这些所选篇目的主题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但并不是某种教育或灌输,而是希望营造一个原初而单纯的世界,去烛照孩子的心灵,如王安忆所言,希望追求一种天真,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
这25篇作品,均来自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手,例如汪曾祺、史铁生、贾平凹、莫言、余华等等。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书中的内容,我大多是首次阅读,编选者眼光敏锐,所选篇目与通常所看到的儿童文学或者青少年文学有很大不同,传达的是一种平起平坐的视角,将社会、人性、欲望、友情等等冷静而又不失温情地展示给孩子。
从《黄油烙饼》中,我们能感受到饥荒年代的特殊,也能从萧胜的内心世界,感触与奶奶不一样的情感升华;《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虽然在题目上显示了差距,但是这篇故事很暖心,高矮没有距离,他们爱着对方,不去辩解什么,矮丈夫在妻子离开后,那雨天撑伞空出的距离,依旧让我唏嘘;《小尾巴》从题目就有一种拖油瓶的感觉,但是在妈妈的眼中,小尾巴珍珍是她的全部,即便打乱农活,影响了收割,她依旧无怨无悔,面对孩子丢失,那种焦急的描述和文字中渗出的母爱,让人记忆犹新;而余华的《活着》那种灰调色差,让人深刻,而书中的《阑尾》却是用一种很调侃式的文风去淡化孩子对父亲造成的伤害,每每翻开,篇篇都有闪光之处。
从《黄油烙饼》理解亲人离世的悲痛;从《小偷》中认识友情的珍贵,甚至能从《爱》中体悟爱意的萌动,一个好的故事必然有触动人心的源点,而这些作品,不仅带着自身的文化印记,更浓缩了作者的才华,讲故事是一个传递的过程,它不仅为孩子打开了想象天地,更为孩子展现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孩子能在文学中,体味真实,感触悲欢离合,这不仅是与故事人物同悲共喜的情感共鸣,更是审视自我,塑造心灵的渠道之一。编者打破文体界限,回到文学源头,不仅仅是为孩子,也为我们这些成年读者提供保有美学本能的完整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最原初的阅读乐趣。
一个好故事它呈现的不仅仅是真善美,更多是引导性的成长。作为成人,或许我们都该反思,
如何去呈现故事的多元化,如何让孩子继续享受于阅读带来的快感。如果这里的25个故事,给了你启发,让你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或许这个故事就有了价值,有了延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