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这首童谣陪伴我度过了童年,直到后来,我有了孩子,我又把它教给了我的孩子。我一直以为,这首童谣就跟神话传说一样,是很早很早以前就有的呢,也就无所谓创作人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它是有作者的,作者是黎锦晖,创作的年代并不是很久远,心中蓦然对他产生敬意。这些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童谣,成了那个单调、物质缺乏的年代最实际的安慰。自己唱,和小朋友们一起唱,在学校里演节目,童谣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之一。
因为这些原因,当我看到《陪孩子念童谣》这本书时,心中涌起很多对童年的回忆,那些回忆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耐人寻味而又美好。所以,当我打开书,重新看到很多童年熟悉的童谣时,竟然一边看一边哼唱起来,仿佛又变成了孩子。
相对于小时候我们念过的那些童谣而言,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书中一共选取了88首传唱度和文学价值都比较高的童谣,内容丰富,主题多样:有的抒情(《雪绒花》),有的写景(《让我们荡起双桨》《踏雪寻梅》),有的记人(《世上只有妈妈好》),有的叙事(《拱桥下》),还有的是知识类的(《英文字母之歌》),还有的写动物(《萤火虫》《小燕子》《小白兔》),等等。当然,这些分类也并不绝对,但足以看出童谣涉及到的事物还是非常多的,大都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人、事、物。
这些童谣从身边的事物出发,然后编成顺口的歌谣,节奏明快,语言活泼,让孩子在歌唱中玩耍、学习,更容易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对真善美的感受和理解。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不由得生出对生活的赞美;唱着《丢手绢》,就能感受到孩子们做游戏时的那种紧张、快乐。
书中的童谣有的是民间童谣,人们口耳相传,作者已经不可考,如中国的《从前有座山》;有的则是由著名的作家、诗人创作而成,如诗人林焕彰,绘本作家熊亮、日本的金子美玲,我们前边提到的黎锦晖等的创作。也因此,这些童谣的主题、风格也多种多样,充满趣味。
除此之外,书中选取的童谣,空间范围广,时间跨度大。80多首童谣来自25个国家,除了中国外,还有英国、韩国、意大利、日本、以色列、法国等国家。国家的不同,也带来形式和叙述方式的不同,让人领略到不同国家童谣的风采。如,《三只小熊》是韩国的童谣,念着它,自然地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和谐。想当初,这首童谣还是我在看韩剧《浪漫满屋》的时候听到的呢。此时看到,更加深了对那个国家的理解。
在时间上,从先秦到封建国家,再到民国、现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童谣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家长在和孩子读这些童谣的时候,不妨先做一下功课,查一下这些童谣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找一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这样,我们再读这些童谣的时候,就会对它们多一些理解,也更容易和这些作品产生共鸣。还可以和孩子讲述一下自己小时候念某首童谣的趣事,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些童谣,家长也因为这些童谣而有了和孩子共同的记忆。
和这些精美童谣相得益彰的是这本书的插画。这些插画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突出,画面优美,充满想象力,让孩子在阅读之余,充分感受到美的熏陶。有些画面甚至可以看图说话,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家长在和孩子读的时候,不妨想想怎么利用这些画面:可以在读童谣前先看图讲故事;也可以在读完童谣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画面对应童谣的哪些内容;还可以让孩子把童谣里有的,而画中没有的部分补充出来。总之,怎么高兴怎么来!
童谣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我们从生下来开始,就在妈妈的怀里,温暖的摇篮里,听着童谣长大。童谣是我们最早受到熏陶的启蒙文学,是我们童年的底色。和孩子一起念童谣吧,一起重温童年的美好,感受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