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绘画中的日常》
文/蓦烟如雪
近年来,写谈画作品的书籍越来越多了,其中不乏一些名家,比如蒋勋,比如中野京子,常雷、毛雪飞等,但写得好的,真心不多,上次看的《名画之谜》就是出自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师中野京子,她的作品多探究式,有连贯性的故事,而今天品读的《绘画中的日常》就比较生活居家,仿佛一个女子在你面前,细细给你品读每一幅画的内在。
所谓绘画中的日常,按书中所说就是用日常经验品赏绘画,让如许名作重返日常。这就是绘画的力量。这些细锁而微小的风景,教会我们关心街边的草绿,屋顶上的一朵云……原来,画家和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有情的世界。
作为一个曾经的美术生,我如何去谈及名画给人的感觉呢?在最初未知的状态下,一切都是茫然的,可能就和作者的第一直观是一样的,喜欢看结构,看画法,省去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甚至是它所处的时代和风格。
而李梦,作为一个曾在香港《大公报》担任的文化版记者,她所浸染的画作应该是数不胜数,当然我也在报业从事副刊工作,不巧,我也从事文化版,所以我能理解,环境给作者带来的影响和感触,她比我丰富的地方,还在于她是大众传播及艺术史的双硕士,在专业上,我不好对她评头论足,只能在作品上,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作者先从景入手,再继而描述人物作品和职业性人物作品和梦境作品的构成,看似有20篇,但细看,还是能分别出不同画的特色。
出版家聂震宁说,“品赏名画是一种冒险,然而,冒险带来了激情和张力。《绘画中的日常》其实说的就是日常中的绘画。用日常的经验去品赏绘画,让如许名作重返日常,如同用日常的经验去品尝烹饪,让我们细细记忆人间真实的美味;用日常的知性去感受生活的细处,让我们回望点点滴滴的人生风景,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儿。”
如何让画回归日常,就是让画的神秘,走下圣坛,也许名画在世人眼中多是展览的,而细细观察,里面多是生活的积淀,比如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就描绘了人们休闲的情态;委拉斯凯兹的《早餐》也描绘了友人聚餐的情形;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更是可圈可点的生活景状。
一幅画作,它想传递什么,关看表面是不够的,其一是所处的背景和那个时代的画派风格,其二是作者自身背景,其三是他们画作深受谁的影响。很少有无师自通的画者,像后面谈及的卢梭凭自学成为画家的,还算少数,而多数画家还是有有影响性,比如野兽派画者马蒂斯就受过印象派画家卢梭影响,在作品掺入原始主义元素;而死后名声大噪的梵高,也是如此,他最早接触印象派画,早期也受到以伦勃朗为代表的荷兰画派的影响。故而,每一个画者的作品,都不一定是绝对性的创作,他们必然还是有被影响的所在。
作者在描述国内古代画作的时候,还是稍有欠缺,虽然谈及了纵深,留白,三白法等,但还不算精,作者谈及外国名画,反而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或许是作者留学的经验,也或许作者对国外画作更为了解。
我很喜欢作者谈及文艺复兴及巴洛克年代的作品,甚至解读了修拉作品的暗示,梵高卧室的封闭,克里斯塔斯的借景元素。在文艺复兴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书中窥见博斯的世俗情态,看见达芬奇笔下的希腊神话色彩,甚至是小勃鲁盖尔所绘的乡村景象。无不是寻常生活的缩影。
作者让艺术走下神梯,让艺术有了另一种诠释,这是作者的亮点之处,当然这本书也描述了好几本书,图片是没有的,比如达利的《冥想的玫瑰》;毕加索的《蓝色房间》;巴尔蒂斯的《镜子里的猫》;委拉斯凯兹的《煎蛋的老妇人》等等。
这是缺陷之处,这本书,多是作者的感想源,很容易把读者带入她的思想中。
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当然,这本书的精华,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一一道尽,喜欢的还是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