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璃人泪
今天的人类和5万年前的祖先一样吗?科学界的共识是,当人类扩张并走出非洲时,进化就停止了。我们可以历数出外表、体能、智力等方面的种种不同,但这些差异就如人种间的不同特点,不足以成为厚此薄彼的标准。“线粒体夏娃”的理论就是有力的佐证:全世界的人类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线粒体DNA追溯到同一女性祖先,时间和地域似乎都不能打破血脉上的联结。
可是,《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一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人类一直在进化。这不是肤浅的主观臆断,作者把基因证据和人类文明的历史相观照,极具说服力。达尔文曾说,生物进化成不同的物种,不存在孰优孰劣,它们各自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能够更好地生存、繁衍,就是各自的成功。既然人类的生存环境一直在改变,社会形态也在改变,会持续的进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少数优势的等位基因可以帮助它们的携带者在生存中胜出,相应的,这些基因的出现频率也随之上升。极寒地区的高鼻梁、赤道地区的黑皮肤,是最易分辨的例子。不同群体的趋同进化不是随机的。
《一万年的爆发》中还有几个更耐人寻味的例子。譬如,骁勇的印欧人是如何实现他们的扩张的?作者认为,他们的优势来源于一个基因的突变,它可以产生乳糖酶。“乳糖不耐受”在今天不是个新鲜词,而古时候,大多数人都缺乏制造乳糖酶的基因,人类只能消化粮食和肉类。少数乳糖耐受的群体——像是为数不少的印欧人——则可以喝动物的奶,在同等资源条件下,他们对能量的利用率更高。这进一步确立了印欧人军事上的优势:相比农民的高机动性、养活更多人口、吸收更好的营养,完全有赖于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基因。
欧洲人殖民美洲是另一例。“枪炮、病菌和钢铁”,直观地点出了殖民大行其道的原因。然而,枪炮和钢铁或许关乎技术,病菌又如何能受制于人、分辨敌我呢?《一万年的爆发》将其归咎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免疫系统并非越强越好,自体免疫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就跟免疫系统的草木皆兵有关。在极少病原体的美洲,较弱的免疫系统反而是自然选择的优势,当大量外来的病原体涌入这片土地,原住民自然难以招架。我们可以想见,面对新的问题,新一轮的进化又在悄然发生:免疫系统强大的个体将在这场战役中留下更多后代。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非洲人的镰状贫血基因、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高智商基因”、农业时代的“勤劳基因”、“自私基因”……人类基因的进化潜能,帮助我们从容应对周遭的改变。不过,进化真的没有尽头吗?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多元的,个体之间没那么容易趋同,何况我们还有现代技术的庇护——乳糖不耐受,可以摄取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或者药物;一种传染病高发,可以生产出疫苗;要节省力气,可以依赖机械——还有必要驱动进化来替我们选择吗?
这样想是自大的。BBC纪录片《我们还进化吗?》提出过几个针锋相对的问题,诸如病毒会进化,倘若它们灾难性地进犯,我们未必能稳操胜券;哪些人不生孩子、哪些人多子多孙,直接决定了人类的未来;修改基因、筛选胚胎,会加速我们对世界的改变……恐怕有一天,我们跟子孙之间的对望,也会像回望5万年前的祖先那么陌生。文明在加速人类进化,我们憧憬着光明,更应谨慎地思考这些问题,在我们还能干预的时候,选择未来的道路。它们的真实,像一个正在倒数的时钟,正因不知即将迎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随意摆弄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