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在《中国亲历旅行记》中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命名,以长安起点,经关中渭河流域,穿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后进入西域,从今喀什越帕米尔高原到中亚,再向西亚到达中东地区。古代的这条路,经过了两千年的历史沧桑,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印记。《丝绸之路》用一张张彩色的图像揭开了丝绸之路的神秘,展示着它的魅力。
编者黄秀芳,曾任《人民中国》杂志社记者,《中华遗产》杂志主编。本书通过58位摄影师镜头下的真实色彩,描绘着美丽、生动的丝绸之路。千年历史的痕迹,大自然赋予的迷人景光,宗教文化的千年石窟,迷失的古城遗址、墓葬,流传下来的传统民族文化,古老的村落等都静静地守望在这条路,陪伴着它继续沉淀,同时期待人们地发现,寻找历史,回顾过往的种种。
在内容上,以地理方位为线索,一方面诠释着丝绸之路的路线,重点在河西走廊,帕米尔高原,新疆的中南北线;另一方面,作者将自然风光,承载的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不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幅动态的立体画,以帕米尔高原位置为例,图片中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帕米尔高原西部,村庄开满杏花,看着塔吉克族人的能歌善舞,骑马;一场塔吉克族的传统婚礼,庄重的服装,新郎的淡妆,传达着幸福。在写作上,以摄影方式,给人视觉的冲击与感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还原着石窟中的众佛形象,诉说着留下的遗址、墓葬,描述着人们的一颦一笑。信仰的仪式,民间手艺人,传统的美食等一系列故事都在《丝绸之路》呈现。
经过历史的洗礼,丝绸之路上留下了静静守望着的它们。千年的石窟,保存着宗教、文化、艺术等交流与传播。佛教、景教、犹太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因丝绸之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公元6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东汉明帝时,中国出现了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随后,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都从波斯开始往东传播。书中的库木土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给我震撼很大,记载着龟兹国的历史,多种文化的交织,洞中壁画风格不同,代表着中西佛教艺术,印度、希腊等风格,融合着其他国的文明。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5世纪,现新疆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的遗迹,喀什古尔邦节时,穆斯林聚集在这里,诵读《古兰经》,举行盛大的会礼。
岁月的变迁,繁华已逝,古城早已不在,只剩下那副躯壳屹立在沙漠,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守望着过往的人们。书中呈现的尼雅遗址,如今已被黄沙吞没,一堆木框架竖立在原地,曾经尼雅的精绝国行旅往来,人丁兴旺,发现带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若羌县东部的米兰古城现只有断壁残垣,曾出土“有翼天使”佛像,东西文化融合的见证。众所周知的楼兰,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共有800多年的历史,却在公元4世纪后消失,至今成迷,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古城消失,古代墓葬的独特形式也引来世人的关注。罗布泊中的太阳墓,小河墓地都默默守在荒漠中,讲述着曾经古老的信仰。
除了遗迹之外,丝绸之路将传统民族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丝绸之路》有很多图片描绘着各民族的特色。武山旋鼓舞,流传于甘肃天水武山县的特色民间舞蹈,可能与古代生活的古羌人有关;青海省同仁县都乎村的吐谷浑后裔土族人每年十一月“跳老虎舞”,希望驱魔辟邪,带来安详和平。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喀喇昆仑地区,至今还有骆驼运输,苦鲁勒村生活着一群柯尔克孜人,生计,守护着昆仑山。在先贤墓脚下的土峪沟木扎村,具有1700年的历史,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保存着传统的民族风情。
书的最后,一幅“昭苏草原石人”吸引了我,生动形象的面部表情朝向东方,在历史中它代表着突厥人的文化,但我看到它感觉是给丝绸之路的守护与希望。《丝绸之路》正如编者所说,让我产生了“心向往之,必欲行之”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