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的片段,染色体是它的主要载体。一个微小的基因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家人的命运,甚至掀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雨腥风。《基因传:众生之源》探究微观的遗传因子,追溯它的历史,讲述它的发展与未来。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作家,代表作《众病之王:癌症传》,曾获得普利策奖。《基因传》主要记述着基因的起源、发展、未来,以及相关于探究基因过程中的实例、实验、历史故事等。在写作风格上,书中以通过一个个“故事”描述基因每个阶段性的成长过程,并且加入了电影、文学元素,更让读者理解基因的概念,它与人类的相关性,以及我们现在能解读它的层次。在基因“工作”的规则上,笔者配上了简单的图解,更加使概念清晰。与专业教材相比,作为读过相关专业书(《基础生物化学》、关于DNA学习)的我来说,本书更具有趣味性,对于起源的描述比较全面;在深度方面,早期的实验可以完全读懂,对于DNA更深、更复杂的原则了解稍弱一些,但知识已经覆盖面很全。它的未来,扩展部分,对于人类的实例试验,专业书籍还是很少,本书中却有大量的讲解。
在内容上,以基因的发现,把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孟德尔之前的阶段,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相似性,提出了“精源论”;然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并不同意毕达哥拉斯的遗传学理论,他在不经意中发现了传递信息是遗传物质的核心功能。19世纪早期,遗传学陷入僵局。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的起源》,但是也并没有解释遗传的问题。第二阶段,孟德尔的发现,遗传学的诞生,基因进一步发展。孟德尔通过近10年的研究豌豆杂交试验观察豌豆的性状以及比例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为基因研究打下基础。1905年,英国生物学家威廉·贝特森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遗传学”,其词根来自希腊语“诞生”(genno)。1905年至1925年间,摩尔根以果蝇为作为试验,证实基因位于在染色体上。第三部分,对于基因本质的探究。20世纪20年代英国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试验,1940年,微生物学家埃弗里通过化学方法,得到了遗传物质DNA。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第四部分,基因的深入发展。书的后四章都属于这个阶段,包括基因的调控,它的基本运动规则,人类对它的了解,应用到人类、动物试验程度。最为熟悉的是克隆技术。
《基因传》的开端以作者家族的遗传病作为例子,看到了遗传造就、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一个家庭。书中更是见证了一个小小的基因就可以掀起血雨腥风。不幸的卡丽·巴克成为了早期遗传学的牺牲者。她由于母亲的关系,被认为是“弱智”的遗传者,被强制执行绝育手术,但其实她没有任何病,受人陷害。本来正常的生活却被所谓的遗传而改变命运,甚至连她的女儿也受到歧视。1984年,詹姆斯·休伯蒂,遗传性精神病患者,无法控制偏执幻想状态,冷酷无情的射杀了21为平民,引发一场血案。基因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影响着政治、战争。1917年3月,摩尔根撰写的基因连锁文章,俄国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起布尔什维克政权。看似俄国革命与基因无关,但一战造成的俄国内战,沙皇王室又携带血友病的致病基因,造成阿列克谢王子患有遗传病早已注定失败。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纳粹,希特勒通过遗传缺陷的借口,开始执行绝育,清理,后来演变成一场灾难,屠杀犹太人,种族灭绝计划。同时门格勒还做着对双胞胎的惨绝人寰的人体试验。
《基因传:众生之源》呈现着人类代代“传承”最基础的元素,一个小基因,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