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青年斯大林》
文/蓦烟如雪
斯大林是前苏联的政治家,作为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他必然有其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比如他协助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进行了反侵略的保卫战争,在列宁去世后,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走出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期使苏联在重工业、军事方面迅速强大起来;甚至他还帮助东欧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使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战后,经过建设和发展让苏联和美国成为争霸的两个超级大国,可以说他对苏联是有功的。
而他在统治时期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李森科主义,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让很多人政治家,军事家受到了屠杀迫害甚至是流放,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让产业失调,同时他统治的内部也出现了腐化的现象,当然苏联的解体不是斯大林的过错,人无完人,他所经历的,也并不是一般人能经历的,我们了解的更多是他以后的故事。在看到《青年斯大林》的时候,我反而觉得自己看见了一个更为丰满的政治家,他不在局限秘密中,而是可以一窥其貌的人物。
本书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是英国历史学家,他著有《耶路撒冷三千年》《大人物的世界史》等多部历史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先后斩获美国科斯塔图书奖,法兰西学院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新闻周刊》评论蒙蒂菲奥里说,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他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
而这次《洛杉矶时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读后,推荐说:“对斯大林,我本以为了解得足够充分,但我错了。”“没有哪个历史学家能像蒙蒂菲奥里那样把我们领向斯大林的内心深处。”
这是一本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以详尽的研究、动人的叙事重述斯大林的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重述斯大林如何从鞋匠的儿子最终成为列宁的左右手这一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一部前苏联的史前史。
其实很多关于斯大林的作品,多被掩盖了真实,而作者致力于还原有血有肉的青年斯大林,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见,命运多舛的斯大林,他出生在格鲁吉亚的一个鞋匠家中,她母亲在连着失去两个孩子后,对第三个出生的索索(也就是斯大林)更为溺爱,最初他们家是家境富裕的,而他的父亲贝索渐渐开始酗酒,甚至坊间一直流传索索并非是贝索的孩子,索索常常受到父亲的毒打,在年幼的内心里,斯大林是受过创伤的。
而她母亲致力把他培养得富有学问,而他父亲却希望儿子和他一样成为鞋匠,可索索希望读书,在贝索离开他们母子后,她母亲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女佣,在文中,作者说“他成长于一个严格的、虚伪的、尚武的文化环境。”所以他和母亲之后的相处也很扭曲,他会骂她,而母亲却希图控制斯大林,故而二者都有一种变态的相处模式。
小时候的斯大林不仅成绩优秀,他的拳赛、摔跤和唱诗都是一等一的好,但他也常常斗殴,在那里,学生街头斗殴是合法的,索索在老师的严重是矛盾体,不仅优秀,也淘气,所以他也是有鲜活的一面。
当然在读书期间,他也遭遇过车祸,因此落下残疾,或许是塞翁失马,他由此避开了一战,而父亲的绑架,工人的残酷生存环境,让他过早体会了黑暗,他把街头暴力和古典教育融合了一体,他会与团伙厮混,会偷喜欢看的书,甚至开始了懵懂的初恋,他的生活是早熟的,在神学院里,他是“冷静而又谨慎,谦卑而又腼腆”他因为自己的写诗才华,得到了伊利亚的赏识,也因为才华,他得到了之后攻袭银行的“内应”。
这本书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反而一开场就是他的分水岭事件,攻袭银行,这场事件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污点,当然从另一面,也证明了他的极端悲剧,也一幕幕开启了。
斯大林很渴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法”的英雄形象,可惜,他做多了“脏事”,虽然在书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智慧才华,她是优秀的革命家,是诗人,见习牧师,还是丈夫和多情的人,他的罗曼史也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
如果不翻开这本书,我们了解到的斯大林,或许更为苍白,而他的多面和猜疑,都不是一天就有的,他不幸的童年生活,他备受打击的成长,围绕他身边的莺莺燕燕,都是他的一部分,或许在这本书里,你会看见更为复杂的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