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法】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读行者品牌
原作名: BobDylan, poète de sa vie
译者: 文蕴
出版年: 2017-4
页数: 392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479268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鲍勃·迪伦的歌流传极广,很大程度上跟歌词有关。
鲍勃·迪伦是一个传奇,据说关于他的书超过了三百本,法国记者、音乐史作家让-多米尼克·布里埃在《鲍勃·迪伦:诗人之歌》里如此记载。这个数字在2016年10月13日之后必定刷新。文学奖为什么颁给音乐人?布里埃写于2015年的这部传记,抓住了传主的诗性歌魂,正如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因为他给“歌曲带来诗意的表达方式”。
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就是渗透在鲍勃·迪伦歌曲之中的民谣精神。
民谣音乐是富有自然气息的东西。它是从大地上生发出来的事物,有一种浑拙、野性和莽撞的力量,不容易被主流收编,抵抗感,传达民间心声。我们也有很多民谣歌手。我喜欢左小诅咒的怪诞,喜欢周云蓬、宋冬野的沧桑。还有,赵雷。当他浅慢吟唱《成都》、《南方姑娘》之时,歌弦仿佛拨弄在聆听者的心上。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像鲍勃那样从乡下来到城市,身穿老式布鲁克斯兄弟衬衫和斜纹棉布裤子的男孩,带来了一种对失落的西部田园的怀旧伤感,同时他以社会反叛者的姿态在这个多事之秋塑造了年轻人自由不羁的形象,潮水推动的方向,这个美国小伙带起一股浪头。
起初,他叫罗伯特·齐默曼,来自美国中西部一个家境小康的犹太裔家庭。当罗伯特·齐默曼变成鲍勃·迪伦,不仅意味着形式上的旧身份的丢弃,这个年轻人无疑是聪明的,他看穿了工业时代的民谣难以避免的人造化,于是给自己早期的平淡生活加了一点调料,打造了贫穷、孤独、流浪的身世,这些都是民谣听众心向往之的所谓“诗和远方”,想象中的伤痛和雾里号角一般的悲凉。后来,故事被拆穿。不要紧。迪伦说:“民谣是难以琢磨的——是生活的真相,而生活多多少少是个谎言,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事情多少有了点改变,在那之前,他想法取悦他人,在那之后,他只想取悦自己。
布里埃显然是迪伦的迷弟,不过他没有回避偶像的阴暗面,这是我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比起完美的神,有性格缺陷的凡人,更容易让我亲近。美国神话有其妄自尊大,但它往往保存部分的真诚,即使糅杂了谎言与虚构,仍可以激发粗朴的恣意的生长能量。鲍勃·迪伦的高明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把这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他是叛逆的、入世的、有政治意味的,但不愤怒、不激昂,维持适当的距离,运用朦胧的意象勾起情感的共鸣。他的歌曲既能在一时一地掀起水花,又可在长时期涟漪不断。
布里埃通览大量相关书籍,剖析迪伦创作的历程。本书大部分聚焦60年代,这是迪伦风格形成的关键时刻,也是美国民谣所代表的思想意识的高峰期。布里埃说,迪伦抓住了民谣的精髓,又吸收了其他音乐形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尤其是:歌词创作的独特性和音乐的独特性。二者紧密相连。他最负盛名的几首歌曲,如《没关系,妈妈》、《手鼓先生》和《大雨将至》等,受到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和三文钱剧院黑人音乐,还有“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他的灵感还源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维尔伦和兰波。
迪伦把歌词重新带回了音乐。每个族群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所具有的价值和力量。迪伦发现,词是歌的信息,歌是词的表现,应该更关注精神而非技术。“而这一点正是民谣运动所缺失的关键”。这也是鲍勃·迪伦与众不同的奥秘。文字假如要变成歌,就要具备歌的特质,比如重复、节奏、韵律。把诗和歌放在一起,然后把声音补充进来,那种沙哑仿佛有很丰富的情感的沉淀。诗和音乐的结合,因此动人。
鲍勃·迪伦的歌呈现了民谣的秘密,像一块滚动的石头,沾惹生活的俗常,但又极力保持本色,不让青苔落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