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鸿祎的自传《颠覆者》是很有意思的体验,他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早有布局的计划,而是面临险境就去应对,再遇难关再攻克。从他的成功背后我们能汲取很多经验,但成功本身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也不需要从个别事件中单纯地复制经验,阅读人物的成长环境、奋斗史,甚至是生活的小细节都更有意义,这也是自传的精彩之处,把企业家的强烈个性与他的商业经验揉搓到一起,体验性的智慧更有借鉴价值。
你想做什么?
老生常谈却直指核心的一个问题是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人努力坚持的源动力。周鸿祎说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就会影响效率,这不正是往不同方向奔跑的四驾马车吗?在兴趣和目标的不停转换中浪费了许多时间。周鸿祎是幸运的,在成长过程中他就知道自己对计算机和编程的热爱,在大学深入学习的阶段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创业,“做一款产品,改变世界。”
这对于周鸿祎来说几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了,我想成功的企业家大概都有这股子韧劲,让他们在面对常人难以承担的风险和压力时有勇气接受失败,继续前进。
保持专注
多线程多种选择是时代赋予的便利,但这种便利渐渐成为一种困扰,反而让我们无法有效地做完一件事或是达到预期的效果。自传给了我两个思考专注的角度。从个人角度来说,专注是全情投入,不计回报,就像周鸿祎作为技术员对程序开发所倾尽的专注力和热情,保持这样的状态最终获得的是个人长足的进步。
从商业层面来说,专注更难以保持,因为这将是一系列事件的叠加,是与外部因素相碰撞后的结果。周鸿祎在软件汉化上的失败正是由于他没有专注于完善产品,打磨地域优势,而是在投资人怂恿下向外扩张,结果迅速崩盘。相反创办奇虎时的周鸿祎相当明确自己的想法,做一款免费的杀毒软件,这也让他迅速占据互联网市场。复杂环境中更要求专注,这已经成为进步的必需素质。
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
完成目标包括各种艰辛的工作,有的可能和目标本身看起来毫不相关,我们因而产生质疑、不满、懈怠的心理,这也是好高骛远的成因之一。反观周鸿祎的打工记和创业史,就会发现他不会放过每一个锻炼的机会,给小白用户讲课训练演讲能力,技术出身的他一开始完全不懂业务和商业模式,但创业初期全靠自己摸索,采购、找销售渠道、找投资、团队建设。周鸿祎知道如果要创业,光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如同海绵般吸收知识和经验,力求尽快掌握商业世界的运行模式。
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在每一个工作中找到意义,找到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而这些努力绝不会浪费,能力的锻炼就来自这些微小的体验中。
极简为王
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这是周鸿祎在大学做兼职期间就形成的思路,这很容易理解,产品要重视客户体验,简单有效是吸引客户的第一步。这个原则也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语言表达、家庭收纳、个人管理等等。如何在无序中建立有序的生活状态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人文和科学的融合
周鸿祎的成长过程中逃不开“叛逆”二字,但是调皮捣蛋之外又沉浸于大量的阅读中,阅读让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人文素养,同时物理和计算机又培养了他的理性思维,两者的融合迸发出奇妙的想象力与创意。如果说理性思维能促成一个好产品,那么这种体验性的智慧能认识到产品与人产生情感联系的地方,这就不仅仅是个盈利的产品,而是伟大的产品。
颠覆与超越
互联网时代早已颠覆了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颠覆者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用全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让用户在短短时间内“倒戈”,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因循守旧者甚至起步晚的公司难有抗衡之力。站在浪潮之巅的人无不有顺应大势的敏锐意识,周鸿祎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一个产品是人人都需要的,那它就应该免费,这对整个互联网安全领域形成巨大冲击,但事实证明免费模式的成功,奇虎迅速抢占市场,并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变现模式,涵盖360安全网址的导航、搜索、软件下载、游戏运营等一系列互联网产业。而这颠覆起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所需要的。
我相信这种颠覆绝不仅限于商业领域,个人管理上也可以应用这种思路。周鸿祎的颠覆不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追求公司永续发展的大局观。生活中我们常会堕入短视的陷阱,缺少壮士断腕的决心,其结果是放弃了长期的幸福。怎么从温水煮青蛙的困境中走出是我们要做的自我颠覆。
颠覆代表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