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作家写小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大概我们用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故事梗概——以下是严重剧透,没有读过书的人慎读:中产阶级男孩拜伦的母亲戴安娜有一日送兄妹二人上学,路上撞到了一个小姑娘。母亲在拜伦的鼓励下勇敢站出来承担责任,没有想到因为此事被女孩的妈妈贝弗利要挟。戴安娜抑郁致死,拜伦因为内疚患上了强迫症和抑郁症。
然而,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被写成了一部小说。甚至在这个故事里,蕾秋•乔伊斯使用的是双线写作手法,有点类似马丁老爷子的pov。其中一个人物就是故事的主角拜伦,然而另一个人物吉姆,最初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会让读者不知所以,因为并不明白这个人物和整个故事有什么关系,能产生什么联系。
在小说的大约三分之一处,吉姆来到了迪格比路,两个故事来有了第一次交集。可是当读者想要跟着这个交集处寻找两个人的轨迹,并最终汇合时,很快读者们就失望了,线索就此迷失。你明明知道小说中不可能出现两个毫无关联的主角,但是就是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何关联。也就是从此书开始,这个故事才渐入佳境。
如果没有《一个人的朝圣》1和2的大火,不知道蕾秋•乔伊斯有没有勇气这么写故事。在这个速食的时代,三秒钟抓不住人们的视线,即便故事再精彩也可能失去被阅读的机会。身为剧作家的蕾秋•乔伊斯一定是知道人们没有什么耐心的,所以,在整个故事里,她不时地留下线索、制造悬疑。首先就是时间——那丢失的两秒钟到底和整个小说有什么关系,和人物有什么关联,会造成什么?吉姆的记忆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为什么孤身一人,而16岁发病前,他的人生是正常的吗?其次是名字,在拜伦的童年故事中,不止一次提到“名字是什么”的命题——狗也可以不称为“狗”,就算叫做帽子,难道会改变它的性状吗?
当我故事的三分之二处,猜到了拜伦和吉姆的关系时,有那么一瞬间,整个心房被悲伤充满——蕾秋•乔伊斯写的不是一部小说,她写的是人生。人生就是这样的,不愠不火,在最初,你看不到最终。两条线也有交汇的那一刻,而那一刻,最终给读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你就会明白,耐心的等待是有意义的。
这种悲伤是如此强烈,因为多出来的两秒——甚至根本就未曾存在的两秒,人生被改变了,一些人死去,一些人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反转。正如作者所说:生活中那些大事也不会这样显山露水,它们是在平静而平常的时刻出现,通过一个电话,一封信,在我们没有在意的时候出现,无缘无故、毫无征兆地出现,那也是它们让我们不知所措的原因。而我们需要用一辈子,漫长的一辈子,来接受事物的不和谐性,接受无关紧要的一刻会与至关重要的一刻比肩而立,并成为同一件事情的一部分。
最初的那个清晨,拜伦不会想到,因为迟到就会撞到珍妮,因为撞到珍妮,母亲会死去,父亲会死去,而自己要在伤害自己向世间万物道歉中走完一生,和自己的妹妹失散在人海,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而这一切,只是个意外。
如果说,只是意外——但是这不是这部小说要说的,它要告诉你的是,人生中没有意外。那个小概率事件改变了整个人生,是因为人生注定如此。这才是令人感到最悲伤的,即便没有撞到珍妮,没有那个贪得无厌的贝弗利,戴安娜勉励支撑的生活也会倒塌。作者没有告诉你的很多事情充满了想象空间,戴安娜到底是不是自杀?那个晚上,拜伦真的看着母亲消失在水里而一动不动吗?戴安娜为什么没有去参加母亲的葬礼?她说早晚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贝弗利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珍妮怎么样?可是,当一个点辐射出千万个点之后你就会明白,性格决定命运。
拜伦继承了母亲的内疚,母亲有着对母亲的母亲的内疚,西蒙余生生活在愤怒里,可是也难说,他不是生活在内疚中。
人们为什么不能面对真实的人生,面对自己所做出的伤害,人们为什么宁愿在内心深处鞭挞自己,伤害自己,也不愿为面对自己做过的一切,继而道歉?所有的人物都在逃避,这才是那丢失的两秒存在的意义——人们不愿意面对,时间静止了。余生都只是度过,因为心永远留在那里了。不用再去探讨贝弗利这样的人的人生,因为你明白,性格决定的命运里,写满了时间的奥秘。
好在,这最终是一个很温暖的结局。
愿我们每个人,都不停留在那一天、那一秒。愿我们都能面对,走过,继续。会流泪也会欢笑,有青春也在变老。愿时间,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