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威夷史诗》、《时间的针脚》,再到这本《孤儿列车》,我越来越喜欢读历史小说,它的魅力在于让我想去查阅有关那个年代的记录,历史不再是错综复杂、盘根交错的时间线,也不是档案馆中尘封已久的文件,当它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经验,它就充满了生机,让人想要亲近。这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对于自身有参与的事件,总是有着特别的心情,即使我们只存在于历史的布景中,而对于我们无法亲历的时代,小说就成为了一个最好的桥梁,我想了解这段历史,是想知道主人公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揣摩他的心情,体会他的挣扎与苦痛,理解他的每一个决定。
薇薇安说她在孤儿列车上的经历太丢人、太难以置信,那么多孩子像垃圾一样被人从纽约各个角落搜罗到中西部地区,远到视野之外。所幸她与同是孤儿的莫莉成为朋友,这段历史终于浮现在人们眼前,我仿佛跟薇薇安一同坐在那趟列车上,不知道迎接我们的是怎样的家庭和未来。我希望薇薇安在新家里能过着安稳的生活,但一次次只是看到她为了关系疏远的“父母”任劳任怨、打工养家,这不是收养孤儿,而是获取免费的劳动力,所谓的儿童援助协会干的就是掮客的勾当。当我看到薇薇安寄人篱下,不得不承受别人的冷眼与恶意时,我觉得万般无奈;当我看到薇薇安险些被她收养的父亲强暴,在雪地里走了一夜时,我内心满是愤怒;当我看到薇薇安与孤儿列车上的朋友重逢时,我不禁觉得喜悦;当我看到薇薇安得知爱人死去,即刻送走了自己刚诞下的孩子时,我觉得五味杂陈,痛惜中也有一丝理解。
我大约也像莫莉一样,当薇薇安的一生在我面前铺展开的时候,我是震惊的,但同时也觉得这些经历是重要而值得保存的,我开始会想这趟充满罪恶的列车是如何轰鸣向前的?这些有过这段经历的孤儿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他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像是从高空俯瞰下去的一个个小灰点,稍不留意就被忘记,甚至连存在的痕迹都被抹去,他们就像是活在时间的针脚中的,隐形的小人物。但历史不仅是大事件、大英雄的历史,它还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历史。薇薇安是1920年代来到美国的爱尔兰移民中的一个,怀抱着开始新生活的梦想,但这个地方并不欢迎他们的到来。
19世纪中期的爱尔兰大饥荒促使100万人移居海外,这些集中移民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的排斥,一方面他们多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缺少一技之长,只能从事底层的重体力工作,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另一方面爱尔兰人为信仰天主教的白人,不同于当时主流的盎格鲁-萨克逊裔的清教徒,也非本土的有色人种,在融入过程中历经冲突与磨难。虽然移民潮为美国的工业革命输入了大量劳动力,且为天主教本土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多元的大熔炉的形成仍然不易。在饱受敌意的环境下,薇薇安的父母遭遇不测,她也变成了孤儿,与同样失去亲属和家庭的孩子一起寻求新家庭的收养,但这个政府计划并未得到正确的落实,领养与雇佣制度的欠缺使这些孩子更多地沦为佣人、农场工和看顾孩子的保姆。
领养莫莉的家庭只是看中他们领养所能得到的报酬,虽然她的处境与薇薇安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她们的心境却是别无二致,压抑自我、迎合他人,这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她们看到人性的最深处,敏感而善于观察,懂事而闭口不言,这种与年龄相悖的成熟让人心疼。她们由于共同的经历,因而显得特别契合,在莫莉的帮助下,薇薇安最终与当初遗弃的孩子团圆,这个结局已让人满足,但我忍不住有更深的期待,莫莉会过得更好,阴霾散尽总会有更好的在前面,只要继续走下去。书中莫莉和薇薇安的两条故事线交叉进行,薇薇安的经历作为主轴,整个叙事非常流畅,人物情节在真实事件中穿针引线,读来只觉是情感与历史的碰撞。
阅读历史小说最美好的地方是,我先与人物有了共鸣,再与这个时代有了共同呼吸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