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于尔根·科卡
出版社: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原作名:Geschichte des Kapitalismus
译者: 徐庆
出版年: 2017-6
页数: 217
定价: 39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9619962
什么是“资本主义”?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东西。”有段时间,“资本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其实,马克思说这句话有他特定的历史背景。
怎样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不妨阅读德国“新社会史学”代表人物、柏林洪堡大学终身教授于尔根·科卡的《资本主义简史》。该书“简”到了极致,大约十万字,这么短的篇幅却清晰了然地梳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更何况,作者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深层内涵。它不仅是经济制度,也不仅是政治术语,它还是思想文化上的一种流变。
全书分成四章,首先阐析“资本主义”的概念。这个20世纪普遍使用、近乎泛滥的名词,其实之前是被学者们有意识地避免的。马克思著作里经常出现“资本”“资本家”,但他很少直接使用“资本主义”,即便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的落足点也是“生产方式”而非“资本主义”。这个名词在19世纪下半叶使用频率渐增,《迈耶百科词典》在1896年首次有了独立的、有详细释义的“资本主义”词条,直到1902年,维尔纳·桑巴特出版了经典作品《现代资本主义》,这才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地点燃了对“资本主义”的热烈讨论。
作者选取了三位经典理论家:马克思、韦伯和熊彼特。马克思毋庸多言。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有很多与事实不符之处,但他在伦理意义上对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种种思考,很有启发性。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定义涉及私有制、市场机制和企业经济。他曾经说过,“创新、完成或者仅仅是运用个人力量和智慧的喜悦”超越了金钱的目的,而“互惠利他”无疑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增进全部个体的利益。熊彼特倡导的企业家精神近年来颇受重视。如何摆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从讨论对象的选择,可以看出,于尔根·科卡注重从文化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褪去“主义”的意识形态,抓住“资本”的实质,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才能更加客观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如果有机会回到古罗马、回到丝绸之路,或者游览中古时期的佛罗伦萨和广州,我们一定会惊讶于喧闹的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世故老练的商人,还有活跃其间的金融巨鳄。从广义上,“资本”即“可用作投资的金钱”,很早以前,就伴随着商业行为发挥作用。这段就严格而言的“前资本主义”时期,作者称其为“商业资本主义”,这就将通常的“资本主义”概念扩大化了。资本和资本主义者很早就遍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现代资本主义其实是“跳一跳”摘到的“果子”,它是人类历史长久的自然演进之后的一次迈步。
直到1500年前后,商业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在此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像东印度公司这样的股份制公司形式,是商业资本主义的一次强力升级,更剧烈的变动来自于工业资本主义。资本力量席卷全球,这是一场残酷的掠夺,是对劳动力的无情压榨,也是文化之根的断裂和重塑。马克思为什么痛恨资本主义,为什么以强烈批判的态度撰写《资本论》?因为从私有财产制发展而来的资本,原先是人类经济生活中自然的手段和工具,但这个工具却已经膨胀成为可能吞噬人类的怪物。不过,近百余年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具有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的功能。
作为资本,逐利是其本能。它被冠之以“主义”,说明它在脱离自发的、蒙昧的状态之后,迅速以鲜明的、强力引导的方式进入各种文化。资本是奔腾的野马,需要套上笼头,还需要一个好骑手。房价不可能无限上涨,房产泡沫终究会破灭,怎样尽力减少资本的破坏性?资本主义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平衡好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作者说,“每个时代和每种文明都有与自己匹配的资本主义”,不过,在“全球化”的名义下,多元文化被资本主义加强了还是摧毁了,仍然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