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月份放暑假,很多人都外出旅游。只要上社交媒体,就能看到处处都是晒照片的人,远有欧洲、美国,近有本省本地的名胜古迹。不过,如果稍微思考一下,那么人们就会发现其实别人对你的旅程毫无兴趣:无论你是在不丹接受心灵洗涤,还是在意大利品尝美酒,或者在国内名山大川见识风土人情,还是在国外疯狂扫货,你的朋友们从内心来说,并没有多少兴趣。即使有人会凑趣询问几个问题,但基本都是出于礼貌的原因。
最新出版的美国《心理科学》杂志刊发了一篇文章,其主题是:虽然有些独特的经历能够让生活充满乐趣,但是对于人际交往未必都是好事。这就牵涉到人际交往的一个特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谈话的焦点往往都落在那些一致的事情上,比如我们都看过的电影、都读过的书、都认识的人,还有都去过的地方。而那些不一致的经历会令人产生“疏离感”。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最糟糕的情况是,人们对那些经历独特的人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情绪。最好的情况也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篇文章的主要撰写人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库尼。文中还提到该研究小组进行的一个实验,具体过程如下:他们一共招募了68名志愿者,然后将他们分成4人一组;接着这四人每人一个格子间,独自观看一个短片。此时,研究人员会告知他们各自观看到好视频或烂视频,以及同一小组中其他人观看的内容。每组中都有一位志愿者看一段非常有趣的街头魔术表演,另外三人都是看一段很烂的动画片。看完短片后,志愿者给心情打分。再接着,一组四人集合,并且聊上五分钟。最后,他们各自回到格子间,继续回答两个问题:现在的心情如何?刚才小组集合的时候,你的融入感如何?
在聊天前,那些观看好视频的人比观看烂视频的人,心情更好。但是聊天后,情况发生了逆转,观看好视频的人比观看烂视频的人,心情反而更糟。另外就是观看好视频的人在聊天的时候,感觉自己被孤立了——另外三个人更像一伙的。
这个实验切实反映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谈话的人有共同点,交流会更顺利;另一方面,嫉妒和自卑感会让谈话冷场。
该论文还指出: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与众不同的人会有疏离感。后续还有一个实验,就是询问另外一组志愿者,看看他们对上一组实验中那位观看好视频的组员的看法。大部分人都认为看到好视频的人肯定更开心——即使后来此人和别的组员聊过天后,他也是更开心的一位。
哈佛大学的其他团队还进行了另一项研究,发现人在回忆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比如你和同事私底下分享一个事关老板的笑话,比如你和好朋友共享一个充满咖啡香的周末下午——当时只道是寻常,但是事后回想,往往能得到远超预期的欢乐。
在朋友圈里晒照片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果晒的心态是为了炫耀,那真的有问题。可能有些人受现代传媒和时尚工业的蛊惑,觉得自己坐上飞机、到时髦的地方一游、住住大酒店,那就摇身一变,成社会名流了。这种想摆脱现有生活圈子、攀爬到更高阶层的潜意识,成了某些社会压力的来源,也是某些人不快乐的源头。毕竟想法归想法,最终人还是得回到现实所属的生活环境,如同库尼在文章中写道:“如果就你一个人体验过的某种经历,而周围的人都没有经历过,那么不管这种经历有多好,从长远来看并不会让你感到开心。”
当然了,该研究结论绝没有鼓励大家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的意思,也没有贬损往上攀爬的冲劲,只是从感受的角度出发,它让大家明白一点:“与众不同”和“归属感、幸福感”,两者经常是矛盾的。至于照片的问题,或许不用那么上纲上线:拍照片、晒幸福都是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别人是否在意与我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