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海的歌曲,我最喜欢的有两首,一首是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的张雨生的《大海》,另一首就是邓丽君的《海韵》。在所有邓丽君的歌曲中,《海韵》的传唱度并不是最高的,不过我真的很喜欢那几句歌词:“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徘徊在海滩?女郎,难道不怕大海就要起风浪?啊,不是海浪,是我美丽的衣裳飘荡——纵然天边有黑雾,也要象那海鸥飞翔。”
这几天翻看几本博物类和心理学的书刊杂志,有经典的《寂静的春天》,荣格的心理学书籍,也有神经学探索的前沿理论,越来越发觉人类和大海的关系真的很神秘。
根据古生物学的研究,人来的祖先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直到现在,人类的胚胎在发育的早期阶段,还保留着“鳃裂”的结构;另外,人类的小宝宝要在妈妈的子宫里中待上9到10个月,子宫就是一个满当当的“水”环境。婴儿刚出世的时候,水的比例大概是78%。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比例会下降到六成以下,但是在大脑的构成比例中,一直保持着80%的水分(看来骂人家“脑子进水”并非上策,因为人脑的大部分本来就是水,或许“脑子缺水”更损一些?!)。另外,人体的总体密度和水密度差不多,这也就是人能够浮在水面上,能够游泳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点非常有意思,人体细胞中水分子的矿物质结构,基本上和海水差不多。难怪国外有作家这样描述人类——“人是水摆脱江海河流后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人类除了在进化上和大海存在非常复杂的联系外(其中的很多机制,现在依然是科学上的谜团),在情感上,人类和大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海能让人心情舒畅,也能让人打起精神。智利作家聂鲁达这样写道:“因为大海能教我很多东西,所以我需要她。”大海能够安慰人心,让人保持敬畏之心。荷兰画家梵高说:“渔夫知道大海很危险,也知道风暴很可怕,但是这些艰难险阻不会令他们却步。”大海还能让人欢呼雀跃,曾经红极一时的流行组合这样唱道:“追逐那浪花,宛如坐在世间最高峰。”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只要想到大海、听到海浪声、看见一望无际的大海,或者跃入海水中,都会触动心中的某种情愫。这种对环境的反应与人脑中最古老的结构部分有关。很多喜欢潜水的人都说,在大海深处能让自己非常放松,因此有神经学家试图揭开环境与大脑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
相关的科学家们使用了诸如EEG(脑电图描记器)、MRI(核磁共振)、fMRI(功能磁共振)等工具,观察人在音乐、艺术的环绕下,大脑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表现出了偏见、喜爱、沉思等各种情绪和行为。虽然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但是这些研究都表明人的各种反应都是有原因的。要强调一点,此类研究并非仅仅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够解开其中的奥秘,那么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健康、旅游、儿童教育、治疗各种瘾症、治疗心理创伤、商业、建筑等等——人们就能够找到与环境和谐相处之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研究,能让人类更理解自身。
现代人的生活实在太繁乱了:工作压力、人际冲突,科技和媒体对生活的渗透,让人时常有一种窒息感。欲望无穷,结果被欲望绑架。其实人们经常忘了一点: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感到疲于奔命,精疲力尽的时候,那就看看大海吧。望着浩渺的海洋,听着亘古不变的海浪声,或许人就会知道:哪些是痴心妄念,哪些是值得奋斗的目标。
最后,选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亲爱的,听那涛声!
忘了所谓的无可奈何和徒劳无益吧。
展翅高飞吧,不要当井底之蛙了;
浪迹天涯吧,看看大漠胡杨如何昂扬数千年;
扬帆远航吧,看看走过无尽岁月的大海,如今是何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