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系统的经济学理论构建后,经济史从历史学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本书单从立足传统史观和引入现代研究思路的总录,到对秦汉、唐宋货币制度,明代商业文化和清时财政制度的具体研究,了解历代经济情况,窥朝代之兴衰。
殷商鱼币(图片来源网络)
<iframe frameborder="no" 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width=330 height=86 src="http://music.163.com/outchain/player?type=2&id=196343&auto=0&height=66"></iframe>
1. 《中国经济史》——立足传统食货志
作者:钱穆 讲授、叶龙 记录整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ISBN: 9787550219588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中国图书网(RMB:25.90)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为钱穆先生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讲稿收录,简明阐述了从春秋到明清的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涵盖了农业经济、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税制及徭役等多方面,可作为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总目录。
评论:
中国下一步的挑战,或许在于重构与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之外,还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
——林毅夫(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不专门从经济看经济,立足点仍旧在于文化。
——徐瑾(FT中文网“经济人”专栏作者)
从浩淼的典籍中抽丝剥茧,尽力把经济数目挑出来以阐述经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豆瓣网友 巴士底的猫(来源)
编辑点评:
钱穆先生所长在史学而非经济学,所以本书更多是用经济事件解释社会和政治变迁,从文化体系中了解中国经济史,梳理了几千年历史中经济发展的线索,遵循传统经济史食货思路,形成系统的分析,而不是将其套入现代经济理论框架,体现出了一代史学大师的洞察力,其观点亦将有助于读者以另一种视角了解当下的各种经济政策。
2. 《中国经济史(上下)》——涉及现代经济理论框架
作者: 侯家驹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08年1月
ISBN: 9787802253827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孔夫子旧书网 九品(RMB:85)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由台湾教授侯家驹在损益《中国经济通史》的基础上历时11年完成。作者首先界定了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研究原理,以朝为顺序,梳理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演进轨迹,分析了“一元体制”与“多元体制”交替更迭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相互的关系与得失,最后还带入了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以及理论模型。
评论:
仅从研究范式角度言 , 这部《中国经济史》不仅是经济史著作 ,实际上也与经济思想史紧密相关 ,同时还涉及历史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中国史研究动态》
以西方经济史作为参照系,通过中西比较,发掘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点。
——《中华读书报》
完全立足于他基于现代经济学的常识建构起来的分析模型,带有明显的前置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是钱穆先生使用的“科学的归纳法”这样笼统的方法论。
——苏小和 (财经作家 腾讯大家)(来源)
编辑点评:
作者在史料中梳理经济史脉络的同时,尽可能地探究了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而且还透射出作者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通俗性虽不及钱穆所著经济史,但打破了传统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界限,甚至涉及到了方法论,在体系和经济分析上更有参考价值,涉及模型分析,阅读需要高等数学基础。
3. 《中国货币史》—— 货币里藏着一部经济史
作者: 彭信威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ISBN:9787208072350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暂无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历时50余年,1954年首次出版,根据中国历代王朝发布的官方政令而作,按朝代划分阶段之后又从货币制度、货币的购买力、货币研究和信用及信用机关四方面进行了研究,将货币史与经济状况结合起来,从货币史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
评论:
该书对中国古钱币的发展、货币理论和清代信贷机构的部分特别具有指导意义,还包含了传统中国学者撰写的大量篇幅的货币理论。
——傅汉思(德国汉学家)
重视钱币实物和考古资料,对国外货币史事也时作比较引述,故此书特点是说理辨义性强 。
——《中国钱币》
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货币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进程的科学著作,当代国内最高权威的货币史经典巨著。
——搜狐新闻(来源)
编辑点评:
中国货币史是一门不仅涉及经济学,甚至包括冶金、书法、美术等的边缘学科,本书虽重视钱币实物和考古资料,以体例谨严和征引文献资料丰富见胜,却让人们透过看似纷乱刻板的货币演进过程,真切地领略到包含其中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微妙联系,开拓了中国钱币学新局面,
亦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迄今无人超越的传世之作。
4. 《半两钱制度研究》——探究货币制度的历史开端
作者:石俊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ISBN: 9787504953070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亚马逊(RMB:19.00)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始铸于战国末期秦国,统一于秦灭六国之后,昌盛于汉文景时期,终结于武帝,古代首次实现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形态半两钱的形成演变过程,通过对秦穆公到汉武帝不同君主时期半两钱形制变化的细致探讨,深入研究了钱币减重背后的经济原因和制度原因。
评论:
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娴熟地驾驭了货币经济学史的研究方向,对半两钱进行了纵向的历史分析和横向的经济解读。
——仲剑弢(《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 第19期)
没有同类著作中常有的生硬的学科拼凑痕迹,也没有现代经济理论简单机械的套用说明,文风朴实。
——网易新闻(来源)
完成了对中国整个货币制度发展的纵向历史研究,为之后中国货币法制史研究奠定了基础,搭建了框架。
——《羊城晚报》
编辑点评:
作者分三条线,从历史角度分析货币演变过程,从法律角度探讨当时货币律令,从经济学角度重点研究了半两钱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展现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形态和社会状况,以及服务于政治需要的经济安排,着眼于分析框架的搭建,坚守既定的逻辑路径,而又不以挤出货币历史之真实为代价,最后得出普适性结论,逻辑分析清晰严谨。
5. 《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金银货币化的进程
作者:[日] 加藤繁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ISBN:9787101049480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中国图书网(RMB:28.00)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1926年首次出版。首先考察了唐宋金银之用途,即金银货币化程度的研究,以大量历史文字资料归纳总结了唐宋金银在官方经济和民间经济中的使用情况,作了金银与绢帛、纸币货币的比较分析,以此为基础得出唐代金银已具备了货币的所有职能的结论。
评论:
研究中国货币史,特别是研究中国金银货币史的必读书,加藤繁先生在史料收集和系统性研究上有非常高的水平。
——汪圣铎(宋史、古代经济史学者)
本世纪二十年代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货币的一部著作,今天看来在历史金银币的研究中,仍有其重的参考价值。
——《中国钱币》
编辑点评:
书中资料来自形形色色的正史、笔记、小说、戏剧、古代字典和辞书等,许多书都是不常见的,充分、扎实的史料为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以唐宋时为基点,引出了金银在中华货币史中地位的演进,先有框架在胸而后力图主动驾驭历史材料,故而这部书不管从资料利用,还是从研究成果来说,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6. 《纵乐的困惑 》——从社会文化史了解经济史
作者:卜正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译者:方骏、王秀丽、罗天佑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ISBN:9787108020062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亚马逊(RMB:33.80)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kindle电子书(RMB:14.99)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为《剑桥中国明代史》有关章节所写的扩充,是一部关于明代中国经济的作品,在结构上,以四个季节对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内容上以明代商业与文化为主题,并且利用大量史料,如明清方志、商人手册、路程指南等,再现了经济领域发展巨变之际各阶层人物的不同表现,串联成生动的社会众生相。
评价:
本书是将叙述、轶事和严谨分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早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富有情趣、生动活泼的典范 。
——李文森图书评奖委员会
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把明朝迷人和易变的世界镶嵌在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编年框架上,是第一部描述沸腾而复杂的明代生活全景的英文著作 。
——史景迁 (中国史研究者)
将历史著作文学化、小说化是当代西方社会史著作的一大特点,这部著作亦是。
——《文学教育》
编辑点评:
本书作者解决了以往学者关于明代商业的发展程度估计不足,和对商业发展所引起的变化重视不够的问题,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并讨论了明代中后期是否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不把历史当作学术来考据和论证,而是利用一系列丰富而又鲜为人用的资料,从明人生活图景入手来展示经济发展,颇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7. 《州县官的银两》——清朝财政史研究
作者: 曾小萍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agistrate's Tael
译者: 董建中
出版时间: 2005年1月
ISBN: 9787300062464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孔夫子旧书网 九品(RMB:150.00)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暂无
基本内容介绍:
本书由美国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者曾小萍所著,于1984年出版,系统利用了藏于台湾故宫的40 余万件奏折,分三部分论述了18 世纪地方财政改革的必要性、火耗归公改革的形成、实施和基本原则、火耗归公改革的主要障碍和失败的原因,重建了以雍正朝为中心的“火耗归公”进程。
评价:
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学研究领域, 建立在档案之上的对于制度的最好的研究,它将为一代研究者树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孔飞力(哈佛大学教授)
该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并且有效的分析框架,让我们重新思考对雍正朝以及对 18 世纪中国的总体上的解释。
——R.Kent Guy(华盛顿大学教授 )
凭借其良好的感觉和清醒的头脑,大胆且成功地解答了中国历史上最本质的问题之一:帝国的财政体制。
——Susan Naquin(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编辑点评:
作者在对各种档案的广泛考证的基础之上,对火耗归公这一雍正年间为解决财政危机的财政改革制度,进行了研究,使读者更加充分地理解帝制晚期政治经济的紧张状态。不仅从中央角度审视了清政府地方财政,还注意到了雍正和乾隆个性区别对火耗归公成败的影响,在火耗归公等问题的研究上,目前为止还未有别的著述出其右。
结语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正处在逐渐从“述而不作”的治史方法,发展到构建理论框架的思路,但是大部分的研究依然存在重史料者缺乏普适性经济理论,重量化模型又于经济事实上诸多缺漏,史学与经济学难以两全的窘境。
作者:我要吃包子
打扫历史边边角角的经济学学生。
对书单没有涉及的近代经济史感兴趣者,可以阅读杨小凯所著《中国百年经济读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