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文学类型。近年来,不少作家为读者呈现了不少耳目一新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如阿来的《瞻对》、梁鸿的《中国在梁庄》、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等等。年轻的媒体人阎海军也加入这个创作行列,继出版了全景式地呈现了“崖边”这座中国西部村庄的变迁史——《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以后,又捧出了这本非虚构随笔集——《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
《官墙里 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是一部内容庞杂的非虚构作品。全书分为“根魂、乡野、乡建、城记、艺文、行旅、闲话”七个部分。全书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七个部分之间也没有有机的联系。正如作者写道的那样,“这不是神圣的乡土叙事,也不是清新的文艺”。每一篇都是作者奔走于乡村、城市之间的记录、困惑与思考。从这些近乎率性而散漫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悲悯情怀、责任意识。在看似随意的组合中,更多小人物的命运得以呈现,作家的成长历程、内心困惑甚至价值追问都在这些真性情的文字中倾泻而出。比如他在回乡参加“祭祖”时,突然想到那些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他们现在如何看待祭祖这件事呢?在他的感知中,“很多人进入城市运行的社会体系后,传统乡村运行的机制对他就失去了作用力。进城的人脱离家族祭祀,往往让留守的亲人非常难以理解。但城市文明的体系里,没有家族祭祀或者弱化祭祀形式的仪式,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这,种传统礼仪的摒弃行为是对还是错呢?作者没有说,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在甘肃一个叫张家湾的地方,有一个叫牟世明的农民,这些年他开始热衷收藏农具。为收藏,妻子差点和他离婚,但他仍矢志不渝,最后收藏了500多件农具。作者对牟世明的举动表示了由衷的赞许。他在“用旧农具留住乡村记忆”中深情写道,“要守住乡村文化,这是一种提示和激励。保护农耕文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是的,如果没有一些物质的东西留在下来,传统文化的根又怎延续下去呢?而作者在坐公交车从郊外往市区上班的路上,目睹堵车和现象,不由有感而发,写了“开往乡村的公交”一文。在文中他指出,“有金钱和地位的人大都有自己的轿车,他们即使走两三百米的路也要用轿车代步。用轿车代步作为一种尊贵地位的象征而被大家推举,就有越来越多的居住在闹市里有地位的人选择用轿车代替双脚行走几百米的路程,交通也因而越来越堵。”“越是有权势越是居住闹市越是懒得走路,越是穷人越是居住郊外只能乘坐公交。挤公交和城市堵车背后的逻辑,直接揭示了城市的本质——陌生、阶层、差距……”由挤车、堵车引发出对城市本质的揭示、城市病的剖析,这是作者深思熟虑的产物,也是值得更多人应该思索的问题: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让弱势群体享受到更多的福祉,真正做到有尊严的生活?!
可以这样说,《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一书,既是对个人进城经历的记叙,也是对日益膨胀的城市的文化反思;既有对传统文明的回眸,也有对留住文化根脉的追拷。全书文字沉静,思想丰盈,文笔朴实,情感真挚,洋溢着作者脚踏泥土,敬仰大地的坦诚;浸透着作者悲悯生命,感念家国的忧患,值得人们细细咀嚼,领悟作者的大爱情怀。
(《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 阎海军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7月出 版 定价: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