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律治在《关于莎士比亚的演讲》中曾经说道:“很值得注意的是,莎士比亚的人物,像实际生活中的人一样,常常被误解,几乎总是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或许这正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他在所塑造的人物中,注入了自己对于世界与人类复杂的理解,所以这些人物才如此真实得如实际生活中的人,他们的故事也被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霍加斯·莎士比亚经典改写系列,无疑就是对于莎士比亚的致敬之作。
这本《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源出于《威尼斯商人》,却发生在现代背景中,犹太艺术品经销商西蒙·斯特鲁洛维奇在墓园中偶遇夏洛克先生,并且邀请其到家中做客,在与夏洛克不断探讨旧日事件得与失以及犹太人与异教徒关系的过程中,新的故事又在不断上演中,是旧日的覆辙又被重蹈,还是全新时代带来新的问题?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或许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做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喜剧之一,《威尼斯商人》盛名独享,不乏由于其中精彩的戏剧冲突,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人文宗教因素,新的改写没有背离原有的故事框架,我们可以在每一个人物身上找到旧事的影子,但是作者的的尝试却为故事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更加贴近现代,也以小说的形式,将民族的冲突、宗教的矛盾、人性的固步自封表现得更加深刻,故事的重心也由之前的安东尼奥转到犹太人身上,身为一名犹太裔小说家,霍华德·雅各布森注定要为犹太人发声,在通篇夏洛克与西蒙的谈话中,作者对于犹太人的处境与现状,内心与思想都带入了深刻的剖析,其中不乏深刻的社会、历史、宗教因素。作者似乎带领着读者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故事背面,看到了平时难于见到的真相,乐善好施无条件帮助朋友的人也许背后藏着隐秘的欲望,而残酷无情的人内心里却恨不得将所有情感摒弃,忘掉情感的软弱,一段不断争吵的父女关系,也许是惺惺相惜的开端,而所有这些都可能在戏剧中被表达过,只不过在小说中,这些情节更加细致精确。想要表达的也更加清晰:他人眼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受害者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了加害者的观念,而在不断推进演变的过程中,事情最终滑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实不论在之前的《威尼斯商人》或现在的《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我们都可以预知到这个结局,而在这个结局中,没有赢家。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创造性地加入了夏洛克这个角色,是要阅读到哪个段落才能发现他的幽灵身份,而这个人物的设置让故事本身更加鲜活,也让历史有了传承性,他在不断推动着情节发展的同时,与西蒙对话的过程中也补全了《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内心活动,这个人物与西蒙·斯特鲁洛维奇互为表里,相映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不断冒出来的问题就是:是夏洛克成就了西蒙,还是西蒙召唤出了头脑中的夏洛克?而他们究竟是规则的捍卫者,还是冷酷的施暴者?他们是害人者,还是受害者?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中,谁能说得清呢?
但是这个故事却又不仅仅关乎犹太人与异教徒的矛盾,而是人天性之中自以为是、简单粗暴的道德划分与绑架,是否无条件满足朋友的愿望就是正直值得敬佩的人?是否一个人过分严苛矫枉过正就要背上恶名?是否一个人做出了一次善意的演讲就成其为善良的人?一个人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就被认定为不通情理罔顾人伦?人类的思想与道德如此容易被扭转与界定,是一件多么令人惊讶的事。就如夏洛克尖酸却真实地话:你先看见了残酷本身,然后给它安了一张犹太面孔。事实上,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依然沿袭着这样简单粗暴而又可怕的逻辑,在看见了或者自认为看见了残酷本身,然后为它安上一张自以为是的面孔。
所以,无论作者给予什么样的结局,我们都可以笑着接受,因为没有比这样的粗暴更加悲惨的事情了。所以最终西蒙心满意足的回家之时,读者或许同样心满意足,如果不能得到理解,那么不妨自行其道,不求廉价的理解与崇拜,就如柯南道尔所引用的那句话一般:笑骂由你,我自为之;家藏万贯,唯我独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