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2017年4月《岁月推理》杂志,作者:Z总监)
在推理小说“黄金三大家”中,不同于“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在影视界的“百花竞放”,无论是波洛、马普尔等名侦探系列还是非系列作品,几十年来不断被各大导演和编剧孜孜不倦地各种翻拍;也不同于埃勒里·奎因的“西方不亮东方亮”,虽然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好莱坞遭遇滑铁卢,但是以原创作品为主的电视剧却荣获美国电视剧“艾美奖”,将奎因小说的故事背景搬到日本的电影和电视剧也颇受好评;来自美国的“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的影视改编作品可谓“真·屈指可数”,多年来只有五部电影和零散的几部电视剧。
也许是密室推理类小说不容易用影视化的手段展示,因此卡尔笔下两大著名侦探菲尔博士和H·M爵士的小说都未曾影视化,相反,最先走上银幕和荧屏的反而是卡尔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例如电影《披风男子》(根据短篇小说《写在羊皮纸上的遗嘱》改编)、电影《孽海奇逢》(根据广播剧《B-13号船舱》改编);或是一些非系列的知名作品,例如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的《燃烧的法庭》;又或是一些短篇系列作品,例如电视剧《苏格兰场的马奇上校》(根据短篇小说集《怪奇案件受理处》改编)。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卡尔的影视世界,来认识一下“密室之王”的另一面吧。
从舞台走向银幕的佳作:电影《孽海奇逢》
上世纪三十年代,旅居英国的卡尔在创作了多部长篇推理小说,分别塑造了“班克林警长”、“菲尔博士”和“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简称H·M爵士)三大名侦探之后,有意换一种写作文体,并且对剧本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1939年开始,卡尔尝试创作广播剧,并在英国BBC广播电视台播出,立即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深受英国听众喜爱,以至于二战期间美国军方破例免征卡尔回国参军入伍,而是留驻BBC继续创作广播剧,服务盟国人民。
于是当二战结束后的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公司试图将“密室之王”的作品搬上大银幕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在二战期间陪伴英国人民渡过艰难岁月的“卡尔广播剧”。1953年美国黑白电影《孽海奇逢》(英文原名“Dangerous Crossing”),根据卡尔1943年创作的广播剧《B-13号船舱》改编。
广播剧《B-13号船舱》就非常充满悬念和吸引力: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父亲刚刚去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的富家小姐安妮与帅气小伙理查德一见钟情,三个月之内就闪电结婚,准备搭乘一艘豪华客轮前往欧洲度蜜月,然而新婚丈夫拥抱着充满幸福地富家小姐到房间准备放置行李时,却有些不安地发现他们被分到了不太吉利的“B-13号船舱”……
这种推理迷已经十分熟悉的开头套路,会很自然的想到接下来也许会发生富家小姐被杀,围绕着她的“小白脸”新婚丈夫和遗嘱受理者可能产生的作案动机和手法的剧情。然而《B-13号船舱》的另类之处就在于,接下来发生不是大部分观众所推测的富家小姐遇害的情节,而是富家小姐的新婚丈夫在准备将随身携带的一笔现金寄存在保安室途中神秘失踪!更离奇的是,船上几位见过这对新婚夫妇的船员都坚称,富家小姐是一个人登船,她的丈夫根本没上船!最最奇怪的是,这艘客轮上根本就没有“B-13号船舱”,富家小姐一个人的行李放在船上另一个房间里!
连续三个意料之外不免让观众有些犯懵,也许会如剧中的船长和其它船员那样认为是富家小姐在丧父之后悲伤过度,臆想出了一个新婚丈夫,然而只有船医哈德威克相信富家小姐所说的是实情,在安抚她情绪的同时,决定查出事情的真相,正在这时,富家小姐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她丈夫的神秘电话……
时长仅仅只有三十分钟的广播剧故事跌宕起伏,富家小姐的精神到底是否正常;她的新婚丈夫究竟是否在船上,如果是,为什么所有的船员都没有发现他;这究竟是不是一起谋财害命案,针对的对象到底是富家小姐还是她的新婚丈夫……所有这些问题不到最后一刻都无法猜到真相,让观众大呼过瘾。
然而,要将这样一个故事改编成时长是原广播剧两倍多的电影,该如何既让电影剧情更加丰满,又不让观众感到拖沓呢?电影《孽海奇逢》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首先电影大胆地改变了广播剧标题,将新婚夫妇一开始所进的不吉利的“B-13号船舱”改成了普通的房间,这样让富家小姐和新婚丈夫开场时始终处于温馨幸福中,这样才与后面丈夫突然失踪的剧情形成鲜明反差。
也许是为了回避现实中演员真实姓名的原因(当时英国有一位著名演员和导演名叫塞德里克·哈德威克),电影中两名主角改了姓名,富家小姐改名为露丝,船医改姓为曼宁。电影中还增加了好几个配角,包括在船上主动上前关心富家小姐的热心女乘客凯伊、拄着拐棍的说德语的男乘客、行踪诡异的老船员、坚持没有看见富家小姐和新婚夫妇一起进房间的女服务员等,这些看似面善无害,但总是在很不恰当的时候出现,让丈夫失踪的富家小姐更加不安。同时,广播剧中只出现一次的自称新婚丈夫的神秘电话在电影中出现了数次,每一次响起都会加剧富家小姐的内心波动,刺激她在船上不断搜索,让观众为之揪心。
当然,随着角色和剧情的加长,也给予了观众更多剧情线索和思考时间,聪明的观众在剧情进行到一半时就能通过不断打来的神秘电话和一些不同寻常之处推理出案件的真相。不过电影导演的高明之处也在于此,他将这部电影定位为“悬疑电影”非“推理电影”,甚至在剧情进行大半是直接明示了观众案件的部分真相,但是这种悬念的解除恰好加强了观众对女主角的移情与心理状态的代入,从而更加关注女主角之后的命运,同时雾号声伴随富家小姐寻找的紧张悬疑氛围,面对船上形形色色的人隔着层薄雾般的疏离和提防,让这部电影颇有些类似希区柯克的“黑色电影”风格,但是雾号每一次吹响,富家小姐离真相和愿景的明天都更近一步,又使得剧情不那么阴暗,最终“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结局也让一直为女主角命运担心的观众松了口气。
这部电影是卡尔作品改编影视中,较为成功的一部,以至于多年之后的1992年这部电影被再度翻拍。
传说中的“代笔之作”:电影《披风男子》
短篇推理小说《写在羊皮纸上的遗嘱》(英文原名:“The Gentleman from Paris”)讲述了一位男青年受女性朋友之托,从法国巴黎专程赶往美国纽约寻找她有钱的贵妇人母亲,不料却得知这位贵妇人已经中风去世,遗嘱也不翼而飞。这时在酒馆里与男青年萍水相逢的一位自称名叫“珀里”衣衫褴
褛、举手投足却颇有气质的中年人主动提出帮助他寻找遗嘱……当案件解决后,这位神秘中年男子写给酒馆的欠条上签名却赫然写着“埃德加·爱伦·坡”!
正是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让许多读者误认为这篇小说是著名美国作家、“推理小说鼻祖”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甚至有一些中国的出版商也将这篇小说收入了爱伦·坡的作品集,例如《金甲虫与海盗宝藏》、《爱伦坡的悬疑谋杀案》等。
事实上这篇小说只是以爱伦·坡为侦探角色,而且故事发生在1849年,正好是爱伦·坡去世的那年,在那一年他没有写任何小说,所以这显然不是他的作品。那么,这篇小说是究竟是谁以爱伦·坡的名义向这位“推理小说鼻祖”致敬的作品呢?答案竟然是“密室之王”卡尔!
《写在羊皮纸上的遗嘱》创作于20世纪五十年代,收录于卡尔的短篇小说集《第三颗子弹》。也许是为了纪念爱伦·坡这位黑暗浪漫主义文学家、“推理小说鼻祖”,这篇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美国米高梅电影改编为电影《披风男子》,于1951年上映。
电影《披风男子》中,由从未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演技和才华却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国影星约瑟夫·科顿主演爱伦·坡,科顿充分的演绎出了爱伦·坡那种怀才不遇,带着丝颓唐的英俊的小说家侦探的形象。
由于原著小说篇幅较短,电影也作了一些改编和扩充,小说中从巴黎前往纽约帮女性朋友寻找母亲遗嘱的男青年被改成了这位女儿本人,并由当时好莱坞女影星芭芭拉·斯坦威克出演,两位男女主演的对手戏也十分精彩。同时电影中爱伦·坡的化名也由原著中真名的谐音“珀里”改成了爱伦·坡笔下著名侦探“杜宾”,完成了对“推理小说鼻祖”彻底致敬,也让观众多了电影中的男主角究竟是侦探杜宾还是作家爱伦·坡本人这个趣味讨论。
虽然为了电影效果,原本在小说中充当“安乐椅神探”的爱伦·坡亲自前往案发现场调查,最后还面对警方与当事人面前说了一大段分析,多少有些减少了小说中推理的趣味,但是总体来说,《披风男子》已经是一部不错的推理悬疑电影和致敬之作。
推理名作的再创造:电影与电视剧《燃烧的法庭》
除了几大密室侦探系列之外,卡尔一些非常出色的非系列历史揭秘推理小说,这些小说往往以历史上一些未解之谜或者是怪异的鬼怪传说为主题,其中《燃烧的法庭》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部。这部小说颠覆了卡尔以往非常严谨的“密室推理”风格,以非常奇特的构造,容纳了推理、心理悬疑、惊悚和超自然的因素,整个案件的所谓“真相”几经逆转,最后甚至可以算得上灵异的结局更是令读者惊骇莫名,也引发了读者对小说所谓“真正的结局”几十年来不断的讨论。
这种风格独特的推理小说影视化显然难度很大,但是这样的故事显然很符合浪漫的法国人的品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先后将《燃烧的法庭》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由于定位、题材等原因,两部影视作品的风格也太不相同。
1962年,法国与意大利、西德合拍的电影《燃烧的法庭》定位于当时电影界十分流行的“黑色惊悚”电影,只是松散地改编自原著小说。电影去掉了原著中充满灵异风格的最后逆转结局,参考原著中倒数第二章的真相的同时,也做了部分颠覆,增添了一些惊悚元素,影片结束在不断被反问的悬念中,令观众意犹未尽。
而法国人在同一时期拍摄三集电视剧《燃烧的法庭》由于目标观众的不同和电视剧长度的宽裕,基本遵循原著改编,保留了小说的推理与恐怖并重的“哥特风”和具有“超自然”因素的结局,与改编原著力度较大的电影交相辉映。
除了以上几部电影,卡尔的“第二故乡”、常年写作和生活的英国,自然也不会放过“密室之王”作品的影视改编。1957年英国人将卡尔另一部非系列小说《皇帝的鼻烟壶》改编成电影《对面的女人》,虽然这部电影因为过于局限在小说原著而遭到了观众的“不够惊险刺激”的批评,但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却对此很满意,因为通过这部电影,她找回阅读卡尔小说时的那种感觉——“如今推理小说家很少有作品能令我迷惑,但是卡尔总能。”
1956年,英国ITV电视台播出26集电视剧《苏格兰场的马奇上校》,该剧根据卡尔以马奇上校为主角的短篇小说集《怪奇案件受理处》改编。如果说卡尔作品改编电影的重点是“扩充”的话,这部每集二十分钟左右的电视剧的重点则是“删减”,将原著小说中冗长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删去,只保留故事主要诡计和与案件直接相关的内容。这部电视剧非常受到英美观众的喜爱,在2016年卡尔诞辰110周年之时,ITV电视台的伦敦频道还专门重播了该剧。
虽然卡尔的影视改编作品极少,仅有的几部还是改编自卡尔的非知名作品,但是这些影视剧让我们看到了“密室之王”在其它题材方面的创作,也不失为推理影视史上别具一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