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面食之书》
文/蓦烟如雪
出门游玩,其实最为方便携带的是面食,而在外头,最能速战速决的还是面食,但很遗憾,我是一个很排斥面食的人,但为何我要选择看一本我很不对胃口的书呢?讲来也是有渊源的,我主任是一个老饕,对吃往往能引经据典,让你对这个美食的源头,甚至是做法以及味感有不同的看法。
而我顶多是一个吃货,我只求味蕾上的感觉,不大会注重来源,而面食为何会如此重要呢?其一是中国是素有千年面食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二我很想知道是否面食和丝绸之路有关。其三是到底国外有多少面食,以及面食究竟有多少种。
好在万幸,我这么讨厌面食的人,都能遇见“面食宝典”——就是这部《面食之书》。
这本《面食之书》的作者是长期担任莫斯科和东京的文化记者,在探究和深度挖掘上,毋庸置疑,出于同行的本能,我都能在文中感受到作者,对面食的热爱和对面食的探究心理。
他曾获得过许多新闻奖项,比如《波罗的海:我们中间的海》《俄罗斯的嘉年华》以及《孔子的后代》等书,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一位中国人,在探究面食上,对东欧以及中亚甚至中西方的差别,有了更好的了解,
作者用五个章节,全方位的讲解了面食的历史,以及不同地域的面食来源以及发展的历史过程。也许这里的数据相对有些旧了,在2005年就有统计,人类一年消耗850亿份的泡面,平均每个人用掉12杯,而早在几千年前,面食大概就已经从近东传到中亚,再从中亚进入中国。
可我对这个也产生疑惑,在有“中国的庞贝”之称的青海省喇家村,就已在05年发现啦50厘米长、3毫米宽的面条,中国的文献在记载上,汉朝已有面食,可谁能保证在丝绸之路的时候,是外国带来的面食,还是中国传入西方呢?
毕竟在中国,面食是北方举足轻重的食材,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也不单只讲述面食的历史,更在文中,穿插着热爱面食人群,比如——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甚至是饮食对民族的象征,比如“吃通心粉的”那不勒斯人;比如,“吃奶酪的”荷兰人;比如“嗑辣味红烧牛肉的”匈牙利人;甚至是“嗑面包的”中国人。
很多人就会好奇,为何,中国人是嗑面包的,比较中国是美食大国,从来就很少把面包这类,作为主菜,而在不同国家人的眼中,每个国家的喜好都是不同的。
而作者从面食的九个现场中,循序渐进的让我看见了面食在不同地域的发展进程,甚至是因为历史的原因,面食渐渐冷遇,好比是——苏联解体。
甚至是面食的文化象征,面食给不同地域的人带来的家乡味,甚至是喜庆节日的必备,作者旁征博引,并没有刻意夸大面食,在讲解中国面食上,先从兰州拉面,到西安面食,再到羊肉泡馍和饺子等等,作者并不拘泥于一物。
所以这本书虽然在图画上,缺少了鲜活感,但漫画的特色也给这本面食之书增色不少。
虽然不是很爱吃,但是无形中,很想试试不同地域的面食,这或许是看此书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