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国王迈达斯面对神的许诺,请求神让自己碰到的东西都变成黄金,结果事情很快超出了他的想象,食物、水,甚至他的女儿也变成了黄金。这个神话故事在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也有了特别的意义,它应和了一部分人对通用智能的担忧,特定用途的无限扩大是否会演变成我们无法掌控的局面?人工智能和未来人类将是什么样的关系?人工智能会是人类最后一个发明吗?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中对这个新兴时代的核动力做了非常全面的阐述,在他看来,这是个有趣、重要,但并不紧要的议题。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大数据能力上远远高于人类,但它在很多领域仍表现稚嫩。究其原因,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作出一定程度的模拟,但不是对大脑真实运作的理解,事实上人类自己对此也知之甚少。人工智能就像一个黑盒子,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自我完善,未来它是否可能进化成与人类大脑相似甚至更高级的思维模式还有待于更多突破性的发展,因而眼下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和探讨不如落于真实问题之上,即如何把握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并做出转型。
这也是我最关注的问题,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处于一个信息完全交流与共享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浪潮将如何席卷全球的就业市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李开复作为奋战在新技术前沿的践行者,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意见。他的五秒钟准则简明直白,大部分程式化、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信息时代一个有趣的悖论,当我们注意力不断被社交平台、商业邮件、引擎搜索的信息化碎片所蚕食,我们实际上离有效率、有创造性的工作越来越远。能够边刷信息边完成的内容一定不会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这就与可替代性划上了等号,这是我们要攻克的难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开展有创造性的工作。
这又引出了《人工智能》集中讨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做出什么调整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李开复提出了一个看似有点鸡汤的美好前景,由于人工智能将我们从繁重机械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我们就有精力追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是我们愿意深度去挖掘去学习的东西,由此催生出的思考和感悟才是让我们区别于机器的价值所在。其中的关键点是深度,我们也应该借鉴人工智能,抛弃浮光掠影的信息,深化自己的技能。也许人工智能时代就是一个契机,强迫我们从安逸的工作环境中改变,跳出不自觉选择简单的模式,因为无法保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知识工作者是会轻易被这个时代淘汰的。
读这本书感触很深,一方面对自己是个警醒,另一方面李开复的技术优势和大局观让我对人工智能开始有了全面的理解,尤其是它在商业活动中引起的变革与中国在其中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我也很有指导意义。这不是一个谈AI色变的时代,信息越是融合的今天,我们越是要找到属于自己个性的一面,毕竟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