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按:本译文节选自《法国大革命前史》。大革命前的贵族阶层并非铁板一块,同样是三六等级,矛盾重重。如果对照中国历史上门阀制度的演变,就不难看出要消解贵族集团,整个社会都要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
要想描述法国贵族集团的理念和志向,就像描述该国领导人那样,并无定律。贵族不再是出身高贵的印记了,也不再是荣誉的勋章了;它只表明某个人有钱,或者他的祖先曾经有人是土豪财主。
当然了,贵族集团内部也不是人人平等的。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世家大族已经闪耀几百年了。那些新晋的贵族——昨天还不过是暴发户而已,根本不入他们的法眼,于是他们轻蔑称呼前者是“锦衣华服式的贵族”。而老贵族的标志是刀剑,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时期。
后来,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随着内克尔组建的内阁第一次倒台,国内出现动荡,一方面老贵族打击新贵族,另一方面,新老贵族一起压迫下层人民。随着大革命的脚步步步逼近,以及财政问题日益尖锐,特权阶级的油水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胃口却越来越大。在他们看来:在教会或者国家机构中,绝不能让平民有出头的机会。
不用说,由于家族历史长短不同,贵族之间有区别;除此之外,贵族和贵族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单从等级上看,我们发现较高等级的贵族和较低等级的贵族,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事实上,他们都非常有钱;家族也都有些名气,家境都挺宽裕的。我们可能会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虽然发家致富未必能带来声望和地位,但是要想得到声望和地位,一般来说,有钱是其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在每个国家,在各个时代都一样,先“富”而后“贵”。豪门巨室里可能会有贫寒子弟;但是一个人要想成为大贵族,就必须有钱。在旧法国,其上升通道就是通过朝廷;但是要在朝廷里脱颖而出,就需要有大笔的进项,要能漫天撒钱;因此,“王庭贵族(noblesse de court)”或多或少成了更富裕的贵族阶层的象征。
这个圈子不大,但是有着巨大影响力。宫廷倡导的生活方式,无论好坏,都达到了一种新高度。有时候,人们觉得旧法国的贵族兼具最文雅的风度和最下流的道德这两种特性。我觉得对这两点的描述都有些极端。大臣们不是一直那么彬彬有礼的,也不是所有大贵族都是浪荡公子。互相忠诚的夫妻也不少见;不过就像任何地方一样,行为端正的人们不会大肆宣传自己的良好品行。有一类被称为“法国花岗岩”的端方迂腐之人;但是在法国,花岗岩式的人并不多见,也不受欢迎。大革命之前,很多人学习“悦人之术”——男女都有,他们通过学习,使身边的人喜欢自己。只是现在,关注该话题的人要少很多了。
“过去,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年代里,”塞居尔子爵说,“年轻人在社交场所的首秀被称作‘début’。随后,他就要经营人脉了。他的父亲会给这项工作提出建议和指示——这真的是一项工作。不过有一个角色只能由母亲来承担,就是让他的儿子的礼仪风度达到尽善尽美、令人如沐春风的地步,只有这样他才算接受了完整的教育。除了女性天生的温柔婉和,她自己的体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养出来的孩子——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她教孩子们的这套东西简直就是矫揉造作、自讨苦吃。在孩子快要跨进社会之前,她竭尽所能地使他们充满魅力,换而言之,就是给他们强行灌输魅力。因此,罕见的斯文、高雅的品味、说话和谈笑时的分寸掌握、优美的体态,简而言之,他们具备成为一个好伙伴的所有特质;甚至在外国人成堆的地方,法国社交圈的这种特质也很显眼。
假如一个年轻男子,由于年少不懂事,没有关注一位女士,而是出于尊重长者的考虑,更留意某位年长的男子;那么当天晚上,就会有人向这个欠考虑的年轻人的母亲告状;接着第二天,肯定会有人来对他进行一番指点和责备。”【作者按:塞居尔子爵是塞居尔伯爵的弟弟,上述这段话摘自他的《回忆录》中的前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