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幸得到供职省级机关的南部老乡、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何映森先生的散文集《真情绽放》。浏览完这本书,脑子里不禁跳出宋代王安石的一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这,也许能够概括何映森散文最基本的特点。
阅读《真情绽放》一书,会让人感到,这些散文没有煽情的滥觞,没有婉转的抒情,文字如同作者的为人一样:朴实、散淡、低调,如同深山沟里绵长细微的清澈小溪,没有哗哗的水声,没有壮观的瀑布,只是不紧不慢的汩汩流淌,弹奏着舒缓的小调。不过,如果细细体悟,却能从平实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真情的激荡,从散淡的叙述中聆听到作者内心大爱的张扬。可以说,爱,成为主线,串穿了《真情绽放》一书的全部篇章。他爱生养自己的川北山乡。尽管作者18岁就离开家乡,远赴西藏戍边;后来又转业到了成都,在美丽的蓉城安了家,成为大都市的一员。然而,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是他永远的牵挂,家乡的风情习俗,成为他无尽的乡愁。能家乡的爱,促使他写出了“山溪在我心中流、故乡的端阳节、翠柏森森、小河之变、故乡的油炸豆腐、爱遥忆走村演川戏”等篇章,表达出自己的浓浓的乡情、乡恋!他爱自己的父母亲友。作为一个曾经在西藏高原当兵多年的他,知道自己亏欠自己的父母亲很多很多。遗憾与内疚,怀念与愁绪,化为了“父亲的舐犊情、难忘母亲的手、我的小足母亲、岳父的心愿”等文章,既表达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愧疚,也传递出远在他乡的游子对亲人无尽的眷恋。何映森也爱自己的“第二故乡”成都。作为一个新成都人,他利用节假日,骑行郊游,访山拜水,赏花踏青,用耳朵聆听这座成都跳动的弦律,用眼睛感受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用心体察这座城市的铿锵脚步,自然,也就涌出了“蓉城的翅膀、城区的小路、感受人民南路、回首‘万里桥’、对肥猪市街的厌与爱、龙泉赏桃花”等对这座城市书写的文字,呈现给读者面前。
何映森也是一个勤奋的人。这些年,虽然他退休了,但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他担负着编撰省政协志以及省散文学会《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的编辑任务。然而,他像一只工蜂一样,总是那么勤奋,那么执著,默默无闻的不断创作出新作来。这本书收录的68篇散文,就是他勤奋的最好见证。《真情绽放》一书中有一篇“禹迹出览胜”的散文可以佐证。那是2014年春天,他回老家参加文学笔会。会议的间隙,他告诉说,家乡有名的禹迹山他还从来没有去过。我感到大吃一惊,马上联系人陪同他去。没想到,从南部回到成都才三四天光景,他就给我邮箱发来了这篇近3000字的散文!他的勤奋,由此可见一斑!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精神,才让他象蜜蜂一样,不断酿出新鲜的蜂蜜,奉献给读者,让人们欣赏到一篇篇美文!
何映森更是一个有思想、善于思考的人。一篇散文是否意境深邃,思想深刻,往往取决于作者的情感因子与思考能力。如果一个散文作者只是对生活进行客观的记录,机械的临摹,这样的作品虽然是真实的,但却缺乏内涵,缺乏温度,最多只能算作是说明文而已,够不上散文的称号。所以古人就认为,一个有见地的写作者,必须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对写作要倾注感情、激情。只有把自己的感情与写作的对象融为一体,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真情绽放》一书的许多作品,如“父亲的远送、拜水五花海、追寻香格里拉”等篇章,都是作者自己的深情思考与写景叙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从而能够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真情绽放》 何映森 著 文汇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