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在要讲述“它”的故事之前,就通过别人的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故事讲的足够精彩,别的东西自然显现。毫无疑问,作者本身就是讲故事的绝世高手,这句话既可看做作者的自我夸耀之语,也是作者写作的心声,在一个优秀而又精彩的故事之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所有我们想要找到的。比如这本《它》。
在美国缅因州小镇德里,威廉的弟弟乔治在大雨中被诡异的“小丑”夺去了生命,而相继发生的命案也都发生在幼儿身上,威廉在暑假中认识了六个朋友,而每个朋友都有与“它”遭遇的经历,这究竟是人力所为还是怪力乱神?他们又该如何对抗这个拥有无穷力量的“它”?故事开篇即渲染了极度恐怖的气氛,斯蒂芬·金显然是谙熟儿童心理的高手,他所描述的很多场景或许都曾经是我们童年的梦魇,角落里是否潜藏着不可预知的怪物,黑暗中是否有鬼怪埋伏,由此令读者轻易进入德里的世界,故事慢慢展开,而恐惧则丝毫不减。作者在书中显示了对于美国社会历史以及现状的精准认识,从地下污水处理到城镇乡村交界地的荒原,从学校的小小生态圈到家庭令人窒息的环境,无不令人感到真实得可怕。其中不乏作者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看法。作者用几个孩子的讲述以及留在德里的迈克对于他们回忆的记录为我们拼贴出这个可怕又不乏温情的世界,其中不乏父母对孩子的牵绊,生而为人的孤独,可怕的校园霸凌,对于种族的偏见,对于他人的冷漠,对于环境的破坏,这些都是身处德里世界最真实的感受,看着“它”令人感觉惊悚的故事,我却常常有一种错觉,“它”似乎也具象化地存在于德里世界的每个人心中,是由于人对他人的冷漠、恶意、仇恨甚至杀戮才一起造就了这样的一个社会。
这也是一个有关青春的故事,席慕容在《青春》中曾经写到:青春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每个人的最初时光是我们生命的肇始,也无疑是我们力量与勇气的来源,并潜藏在我们成年之后的意识之内,七个小孩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悲惨的故事,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中,他们也无疑在受着环境的左右影响,威廉的父母有着创伤之后的冷漠,无瑕顾及同样内心痛苦的长子;本有着肥胖的身材,以及同学的嘲笑欺凌;贝弗莉有一个“时刻过度担心”以及“过度欲望”的父亲;埃迪的母亲则认为儿子非常脆弱;迈克的“原罪”在于他是黑人……他们不得不在幼年就想尽办法生活下来,并且尽力寻找生活的乐趣,七个人的友情被作者描述得很美,那既是一种互相依靠,也是一种激励,因为他们在彼此身上得到了认可与快乐,也激发出了自我的闪光之处。这或许就是七个人走在一起凝聚成的强大力量:对于彼此的信任乃至于对世界以及未来的信心。所以他们敢于一起去对抗那个令人恐惧的“它”,并且发誓永远会团结在一起面对“它”。
但是童年终将走远,取而代之的是成人世界的无奈与复杂,牵绊与痛苦,他们成长为自己父母控制之下的人,终究无法摆脱自己厌恶的束缚,去面对自己也无颜面对的人生,再也无法用童年纯粹的力量去面对敌人了。这是一个悲伤的关于青春的故事,这同样是一首青春的挽歌,但是其中亦不乏激昂,尽管在成为成年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失去一部分自我并留在过去,但是我们也有新的成长中的自我,并时刻准备重拾过去的勇气与纯真,这是一个注定要失去也会得到的世界,只要有信心去面对那些看似无法战胜的苦难、翻越似乎永远无法翻越的藩篱,那么生活就会把握在自己手中,不去惧怕,没有彷徨,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