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本《那些书和那些人》,是一本满纸书香味,一腔书生情的作品。捧读这本书,会让人惊喜的看到,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居然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为金钱左右,不为利禄诱惑,沉浸在书籍中,耕耘书海里,固守人类精神家园中,努力传播书文化;同时,对古籍整理、古人称谓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引发学界思考,如何传承好中国的书文化。
《那些书和那些人》一书收录了作者的22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怀人。全书有12篇文章,都是用来写那些热爱书的人的。在作者怀念的书人中,既有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学者。如黄永年、索介然、杨向奎、田余庆、刘浦江等等;也有热爱中国古籍的收藏家、卖书人。如杨成凯、陈东、梁永进、邓自欣等等。作者记录的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书视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他们终年与书为伍,与书为伴,在书中寻找知识的原点,在书中追求精神的充盈,在书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还以自己的渊博学识,无私的传授给后辈,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如“书长留,恩永在”与“学着样儿多读书”这两篇文章,就不同角度记录了已故著名学者黄永年先生的生平轶事。黄先生十分爱书,对中国古籍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对于一本十分生僻的古书中的记载也是清晰记在脑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读书之认真细心。如今,喜欢读书的人少了,喜欢认真读书的人更少。所以,书中记录的这些书人的事迹,是值得更多人学习的。一个社会,就是需要一些热爱书的人,才能让民族的文明成果传承下去,并得到弘扬。
《那些书和那些人》一书的内容之二是说“书”。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学者的执拗态度,对一些书籍对古人的称谓问题、对一些学者对古书作者的考证问题,大胆提出了异议,力图拨乱反正,以正视听,避免以讹传讹。在“哪来一个欧阳修”和“欧阳脩的文集哪里去了?”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对今人把“欧阳脩”误为“欧阳修”的源由进行了说明,并希望不能将错就错,继续在典籍使用“欧阳修”,而要恢复其本来面目。在“旧梦已非孟元老”和“同考名号考”两篇文章中,对近年来部分学者将古籍《东京梦华录》的作者说成是“孟揆、孟景初、孟铖”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没有根据的,希望回归事实的真相。应该说,说“书”这一部分的内容虽然是对学术问题的考辨,但是作者不拘泥于学术,做到了谈学术问题游刃有余、信笔拈来,人们读之趣味盎然,颇觉轻松。但细品其中味道,又强烈感受到作者在学术问题上的执著、严谨、认真。
在《那些书和那些人》一书开篇的“家中楹书”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家庭生活。作者写道,出身于雇农之家的他,”祖上当然不会流传下来什么藏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让他从小爱上了书,并最终走上学术道路。原因就在于他有一个“喜欢读书的爸爸”。爸爸买书、借书、读书的习惯让他从小耳闻目染,深受教育。爱书的种子一旦播下,慢慢就在他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从作者的这些记录中,人们似乎也应该受到一点启发:读书,是会“传家”的!如果我们都热爱读书,书香就会浸染整个大地。这,不正是人们的希望与企许吗?!
(《那些书和那些人》 辛德勇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定价: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