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呼延云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推理小说一本比一本精彩。因为我一贯胆小,怕看恐怖小说,而推理又总是和凶杀啊,案件啊什么的联系在一起,所以一直没敢看。最近,他的书《嬗变》再版,我终于没忍住去看了。谁知道,这一看就没收住,不顾天黑害怕,一口气看完才罢休。
这本书一开始就用案件中受害人的遭遇和感受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密闭的石头棺材”,柔弱无助的受害者,残忍变态的杀手,再加上风雨晦暗的环境,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警方在一座停工的别墅区内救出了受害者,现场惨不忍睹,作案痕迹几乎为零,除了一个火柴盒。为了尽快破案,警局成立了专案组,随着案情的深入,各种身份的人不断进入读者视线,开发商、妓女、大学生、记者、护士、保安、片警,每个人物背后都牵扯出各自的社会关系。案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扑朔迷离,直到最后一刻,真凶浮出水面,让人不禁大吃一惊,怎么是他!
呼延云的推理小说被评论界誉为“开拓出推理小说的全新时代”,说他善于运用“诡谲的情节、精妙的布局、雄浑的笔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而引起巨大反响”。他的小说,你很难用推理小说的流派来归类或者界定,除了坚守推理小说的本质:以严密的逻辑性推导出不可预测的震撼结局,他用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文采,形成了推理小说独有的特点。
作者在叙述案件的过程中插入了大量案例和专业术语,让故事更加充实、严谨。在故事展开过程中,为了佐证故事中人物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来增加说服力。比如,在主人公林香茗的讲座中,就提到了杨树海和黄勇这两个真实存在的案例来说明变态杀手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专有,在提到行为反映个性的时候,他举了美国法兰馨·艾芙森的例子,还详细叙述了John Douglas的剖析过程,简直让人对行为科学在刑侦中的作用叹为观止。这些真实的案例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更是让读者对熟悉这些案例,并信手拈来的林香茗产生了更多的好感甚至佩服,而这些情感则和故事结尾人物的最终形象设定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同样的,作为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法医蕾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她在现场的尸检程序、方法都可以看出她的专业,比如,她在2号凶嫌制造出的第一起杀人案中,找到的“格斗创”,对于成功找出凶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对于凶案现场和受害者受到的伤害的描述都是专业而客观的,这些都来源于作者对写作的专业和严谨。法医学、刑侦科学和犯罪心理学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在巧妙情节的设置下更显得真实、而有一定的时代性。
推理小说不可避免会有凶杀、刑侦,必定会反映出人性和社会的黑暗。在这本书中,作者对社会的黑暗揭露得更彻底,更深刻。从这一点上来说,呼延云的小说还真有点推理小说社会派的特点。破案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捂盘惜售,包养杀人,有恃无恐,甚至官商勾结,干预专案组办案。昔日号称象牙塔、净地的大学校园,老师迂腐、专断,还和不少女学生有染,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却漠不关心,争风吃醋,互相妒忌,在校园杀了了却可以瞒天过海,毫发无伤,能找出真相的人却被大家认为是疯子,需要吃药;继父强奸继女,杀死妻子,还贩毒;无良记者为了追求社会效应,不顾事实,夸大渲染案情,引发青少年犯罪;歌舞厅中嘈杂的音乐和变幻不定的灯光下是见不得光的交易和糜烂。这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却“很正常”地在社会发生,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人公呼延云(和作者重名)正是看到了这种黑暗,才深深感到了无法自拔的痛苦,才用酒精麻醉自己,却在案件发生后身不由己地想要拯救。这种智慧上的清醒和主观意识上想要糊涂的纠结和挣扎,使得推理者呼延云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如果说,社会黑暗的描写让人心生愤懑,那么书中气氛的渲染和内心独白的反复使用则加深了处于此种环境中的人物的无助和痛苦。和大多推理小说只叙述案情不同,《嬗变》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剖析和对人物灵魂的拷问,题目本身就显示了这个特征。嬗变,所谓的精英是怎样从人变成鬼的?本来挺有天赋的真相推理大师是怎样变成一个酒鬼的,又是怎样变成一个想要拯救灵魂的人的?不论陈丹在遇害前的无助、挣扎,郭小芬在夜访陈丹原来的家时的感受,呼延云(故事中的主人公)关于死亡或者黑暗的理解,还是林香茗在故事最后的心理陈述,不仅让描写的气氛更沉重、更诡异,而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清晰,仿佛就在读者身边喃喃诉说,让人感同身受。
这本书和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还有一点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呼延云的出场方式。其实,只看故事开头的时候,你会本能地觉得,书的主人公应该是林香茗。本来嘛,他人帅气、睿智,还是留美高材生,专案组的组长。可是,越到后来,你会越觉得觉得不大对劲,那个颓废的、聪明的、尖酸和善良并存的呼延云才是主角啊。这时候,你会忽然想到,原来,他已经在一开始就出现过了,就是蕾蓉打电话求助的那个“弟弟”啊!这个伏笔果真是埋得够深!作者真是太“狡猾”了!
其实,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这本书还打破了知名推理小说作家范·达因提出的推理小说应遵守的二十个法则中的好几个。比如说,侦探本人或警方搜查人员不可摇身变为凶手;故事中不能出现爱情成分;不能有过度的气氛营造和微妙的人物分析等。这本书都违反了。读完以后,我就这个问题问了作者,顺便问他怎么看这些规则。他淡淡回我一句:“其实,他那些法则就是供后人突破用的!”我一愣之下,就释然了。规则是应该是经验的总结,但不是万能的,只要书好看,推理的本质还在,具体怎么写,就端看作者的功力了!有破才有立,才有全新风格的推理小说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所以,这本小说既有本格派的诡异情节,又有社会派的深刻全面,还有悬疑派的恐怖氛围,但究竟是哪个派,我想应该就是作者独有的“呼延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