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进而过渡到信息社会,许多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老手艺、老行当正在悄然远去,甚至有的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再过若干年,这些传承着一代又一代文明成果的手艺,这些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乡愁的行当,就会变成永远的绝响,不再有人知晓。也许正是有鉴于此,王喜根先生通过精心的搜罗,认真的回忆,捧出了这部《江南老行当》,这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历史的负责。它无疑会唤起人们内心温馨的记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记忆财富。
《江南老行当》一书分为“百业追踪、美食回味、市井写真、乡韵悠然”等四个部分,收录了120多种流传于江南地区,曾经陪伴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工匠、习俗、美食、游戏等等。全书宛如一部日常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充实着人们对逝去岁月的记忆,满足了人们对自身历史的了解。在“百业追踪”中,作者就记录了57个行当。除了“铁匠、木匠、画匠、中药房、厨子”等极少数在现实偶而还能见到的行当外,有的恐怕已经消失多年了。如“修伞、秤行、倒马桶、修钢笔、箍桶、锔碗、看西洋镜、雕版印刷”等等;而在“市井写真、乡韵悠扬”这两个部分中,我们也通过作者的记录,看到许多已经消失的行当,如“榨甘蔗、核雕、穿牙刷、汽油灯、打草鞋、租小人书、梳头娘姨、打夯”等等。如果不是读到这些文字,那些陪伴世世代代的行当恐怕将永远淡出人们的视线。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总不断有新的文明取代旧的文明,这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过,记住曾经经历过的东西,不但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足迹,也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曲折。从这个意义上讲,记住那些老手艺、老行当,对于今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参考作用。
《江南老行当》一书所记录的老手艺、老行当,大多数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亲眼见过的,所以,具有极强的现场感,读之让人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如“铁匠、照相馆”等篇什就是如此。作者总是以自己的经历,引出对这些老行当的记录,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作者还力图发掘老手艺、老行当的知识和历史,让人们看到它们曾经的灿烂辉煌。 如在“银匠”一文中,作者就写道,“据历史记载,中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期银器初见于战国,于汉唐时期更进入鼎盛。”寥寥数语,让我们知道,小小的银匠手艺,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应该被后人遗忘,而应该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世世代代加以传承。
《江南老行当》一书除了用质朴、生动的文字记录那些老手艺、老行当外,而且在每篇文章中,都配发了一幅插图,使这本书做到了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欣赏这些插图,增强对这些老手艺、老行当的感性认识,并把这些老手艺、老行当的形象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化为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江南老行当》 王喜根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定价: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