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学学导论》中的“文学”既专指德国语言文学,又不仅仅局限在德国语言文学的范围;既专指文学这门学科,又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文学范畴——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
作者:[德] 贝内迪克·耶辛 / 拉尔夫·克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Einführung:in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wissenschaft
译者:王建、徐畅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ISBN:9787301263099
最优版本纸质书底价:亚马逊(RMB:43.40)
最优版本电子书底价:暂无
<iframe frameborder="no" 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width=330 height=86 src="http://music.163.com/outchain/player?type=2&id=27471631&auto=0&height=66"></iframe>
书籍概要:
《文学学导论》介绍了文学学这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学科,探讨了何为文学,如何分析文本,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理论等诸多问题,适合文学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歌德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一、文学学的体裁
体裁指文学创作所遵循的形式和内容规定的总和。根据歌德,体裁被划分为抒情诗、戏剧、叙事散文三类。
(一)抒情诗
这一概念兴起于18世纪,抒情诗必须有诗行,此外抒情诗还具有语言的结构性、与日常语言的距离、歌曲的特征等特点。
1.抒情诗的要素:抒情诗的要素包括诗行、诗节、韵等。
2.抒情诗的历史发展
抒情诗概念兴起于18世纪中期。最初的特征是个体情感的表达,随着18世纪中期体验诗、19世纪初期象征诗、20世纪初纯诗、20世纪中期介入诗的发展,抒情诗具有了语言游戏、创作主体消失、干预现实等更广泛的特性。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二)戏剧
戏剧是视觉艺术,只有在演出中才能实现自我。
1.戏剧的典范构造:三一律,即情节、时间、空间的统一。
2.戏剧的效果目的: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审美教育(莱辛、歌德、席勒)、批判叙事(毕希纳、布莱希特)、神经刺激(海纳·米勒)。
3.戏剧的历史发展
戏剧兴起于古希腊时期,经历中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古典主义、19世纪社会剧以及20世纪先锋实验戏剧,发展至今。
(《等待戈多》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三)叙事散文(叙事文学)
叙事散文分为小型和大型形式,前者与城市手工业的经验传达和口头传统密切关联,包括滑稽故事、寓言等形式;后者主要指短、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结构开放、中篇小说叙事完整、长篇小说追求现实中不可再现的历史、社会和个体传记意义)。
二、文学学的研究工具:修辞学、风格学、诗学
除了体裁概念、时期名称以及专业术语等研究方法,修辞学、风格学和诗学也是文学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一)修辞学:修辞学源自古希腊,以公共演说为目的,发展出完整的体系,包括对不同体裁、架构文本的诸多元素以及修辞的运用。
(二)风格学:风格学脱胎于修辞学,作用于文学的形象性领域,即描述文学的风格特征。
(三)诗学:诗学是修辞学的专门化,研究诗行的形式问题。
(拉奥孔群像。图片来自网络)
三、文学与诸艺术门类的交互关系
文学的媒体间性问题即文学与其它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
(一)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塑像等能提供直观图像的艺术形式。文学与造型艺术互相影响的艺术形式包括图像描写(描写图像的文字内容)、图画诗(借鉴图画形式的诗歌)、寓意画、词语和图像实验以及字母画等。
(二)音乐
音乐赋予文学最超然的形式。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在歌剧、音乐剧、文学作品谱曲等艺术形式;而文学创作也借鉴诸多音乐手法,如文本的音乐旋律、音乐标题和音乐结构等。
(三)总体艺术作品
总体艺术作品概念发展于1800年前后浪漫派运动,它试图将尽可能多的艺术领域结合,以触及尽可能多的感官效果。在浪漫派后,20世纪先锋派主张现实服从艺术。而现代电子艺术则使用数字媒介,形成独特数字形式的艺术世界。
(四)电影
文学将电影描写为一种沉醉和幻觉;而电影以视觉形式展现文学中的批判性现实。此外,文学改编成电影有更复杂的特点,文学的经典性和商业的娱乐性相互结合,最终形成电影改编后的独特审美品质。
(五)广播
广播与文学结合最初目的是娱乐和政治,后来发展出独特的听觉美学,即通过对听觉的培养,让听众的听觉变得敏感细腻。
四、二十世纪的文学学理论
文学学即日耳曼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德国发端于19世纪初。
(一)阐释学
阐释学从事对文学文本的阐释。该理论源自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荷马史诗研究,经历中世纪《圣经》阐释,19世纪浪漫派对阐释的不可能性的主张,直至20世纪现象学将阐释学与生活以及存在方式联系在一起。
(二)形式分析
是阐释学中的具体派别,研究文本结构与母体,不关注作者以及社会环境要素。代表人物埃米尔·施泰格尔主张作品内在式的观察,即注重文本的形式特征(如题材、母题);而沃尔夫冈·凯赛尔则偏向语法形式阐释,提出符合现代性特征的人类学。
(三)接受美学
继承阐释学基本观点,即读者对文本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认为文本结构会制约读者。其代表人物尧斯(姚斯)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感知;而伊瑟尔则关注隐含读者和文本中的不确定之处。
(四)心理分析
源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将精神科学与人文阐释结合在一起,主要应用于艺术家创作过程(艺术创作和无意识运动过程)、文本人物形象心理学(人物性格类型分析)和阅读的接受理论(读者和文本在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方面的互动)中。
(五)结构、后结构、解构主义
三者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其基础都是将文学文本视为符号结构。结构主义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为起点,将语言视为展现符号差异的体系,不讨论作者和世界,只研究文学的符号组织方式。后结构主义更深一步地研究符号的自身活力及其创造性。解构主义则反过来揭示以上步骤赋予文学文本的符号性建构,并且指出这种建构具有根本矛盾性。
(六)文学社会学
以黑格尔、卢卡奇、阿多诺、本雅明为代表,文学社会学考察文学文本的社会条件和关联。
(七)话语分析
以福柯为代表,研究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权力话语中,真理成为语言的修辞所构建的虚构物,每种知识背后都是权力关系。
(八)系统论
以卢曼为代表,系统论研究有机动态的结构物。卢曼认为人的行动就是从世界不断获得的视角,这些视角构成社会系统。系统中政治、法律、经济、道德、艺术等部分能够自我运作和控制,并相互交流。艺术在系统中带来陌生体验和希望。
(九)传播学
以马歇尔·麦克卢汉为代表,传播学探究技术媒体带来的社会或文化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媒介能够通过塑造文化内容,影响社会。同时媒介也是人的感知的延伸。而艺术家能够平衡技术和人的意识之间的关系。
(十)文化学
这是一个巨大的研究框架,它意味着学科领域的扩大以及研究的跨学科化。
1.文化研究:这是指所有致力于描述和分析文化结构和文化现象的科学。
2.女性研究:这是指从女性视角研究文学文本中的女性描写以及女性文学的创作和接受。
3.性别研究:这是女性研究的普遍化,即在女性研究框架下关注文学乃至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包括男性意象和想象。
4.新历史主义:这是以历史为对象的话语分析,即历史是被建构的,真实的历史不存在,应当对历史叙事进行反思和批判。
(《简爱》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
有学校的地方就有教科书。一部来自德国的教科书,自然带着德国学术独特的严谨理性气质。这部教科书很清晰,每一个学术源流都被极其精确地梳理过;这部教科书也很艰深,每一个被梳理过的学术源流背后都堆积着大量艰涩的学术文献。
作者:Elinor
永远捉摸不透风俗的本质。
任何一种视角都可以挖掘成为奇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