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常常引用博尔赫斯的“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可如果我们读一读《图书馆建筑的历史》,便会发现图书馆是一个可以超越天堂的地方。天堂是心灵的慰籍,而图书馆却是人类文化与文明活跃的象征。
当你站在宏大或精巧的图书馆建筑面前,当你用纤细的手指触碰铁质书架上质朴的纸张,当你抱着成摞的借阅书籍走在回家的路上,当你阅读之后陷入深邃的沉思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博尔赫斯的另外一句:“一条大河是水的迷宫,丛林是树木的迷宫,城市是街道的迷宫,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的迷宫。”
图书馆之所以给人如此丰富的想象,与图书馆的历史密不可分。“图书馆,不仅指藏书,还指建筑。”英国建筑史家詹姆斯•坎贝尔在本书伊始便为图书馆下定义。当然,说本书是程碑式的著作:一部图书馆建筑史的开山之作,也毫不为过。
作者坎贝尔与摄影师普赖斯走遍世界,走访并记录了21个国家的80座图书馆,拍摄了无数张近景远景的图书馆内外,最终得出结论:“最好的图书馆不仅是贮藏书籍的仓库 ,而且是学识、创造力和思想的仓库,它们是人类某些最高成就的体现。”
诚然,图书馆的历史包罗万象,既是建筑史,也是图书史,更是人类的阅读史。本书以历史年代作为划分标准,共分为“古代世界的图书馆”、“中世纪的图书馆”、“16世纪的图书馆”、“17世纪的图书馆”……“电子时代图书馆的未来”等八章,可读性大大超越了单纯的建筑类书籍。
每章重点介绍所述时代的图书馆特点,包括建筑的特点、建筑材料的变化、家具的特色、藏书方法的改进诸多内容。在历史前进的步伐里,我们发现图书馆里包容着各种变化:书籍的产生、纸张的变化、阅读书写方式的变化,以及文明的产生与进阶。每个世纪都有属于他们时代的图书馆,也是该年代的人们文化活动的真实记录。
在阅读有关建筑史的部分时,我们饶有兴趣地发现,尽管每个人都逛过图书馆,但是却从未从建筑的角度留意过那些小细节:如“链子和隔间”、“穹窿和龛合”、“天使、壁画和密门”、“铁书库、汽灯和卡片目录”,这些地方都是图书馆前生今世的写照,也是当时璀璨的建筑技术与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佐证。
最早的书写来自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存的建于135年的土耳其塞尔苏斯图书馆的断壁残垣,令我们不得不去追溯从泥石板、纸莎草、羊皮纸到蔡伦造纸的书写发展; 而建于1506年的努瓦永主教堂图书馆的读经台,引起了我们对宗教如何带动阅读的兴趣; 明代宁波的天一阁开创了世界私人图书馆的历史,相对于强盛皇权,创始人范钦老先生的执拗是可以打败一切的。“天一地六”的格局和“以水制火”的防火方式,以及防虫驱虫的藏书措施堪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图书馆本身,也是人类艺术发展的载体。西班牙的埃斯科利亚尔宫图书馆便弥漫着豪华之风,屋顶华丽的圣经图案,令人感叹当年富裕的修道院才是艺术发展的推手。然而,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图书馆至今风韵犹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逛逛维也纳的皇家图书馆。不过,美国的乔治•皮博迪图书馆里,运用铁艺技术制作的书库和内部设计使用的汽灯堪称一绝,绝对是建筑设计的翘楚。其实,在不愁书籍书写和印刷的年代,最发愁的反而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人和书。
书籍面前,人人平等。图书馆建筑最好地折射了这种人文精神。也许每家图书馆的设计都想请大牌的设计师,但是最有发言权的却是图书管理员。费城的费舍尔美术图书馆便是个好例子,图书馆不是为了追求建筑艺术的风潮,而是为了让读书人找个舒适的地方读书。在这种争议下,读者恐怕要毫不犹豫地站在管理员一边了。
如今纸书势微,可读了这本书,心里却生出许多光明。有人的地方就有书,有书的地方就该建起一座图书馆。
作者: 坎贝尔
出版: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定价: CNY 380.00
装帧: 精装
页数: 328
时间: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