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史学家,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荣誉教授彼得·伯克所著的《文化杂交》一书,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以丰富的例子分析讨论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个体和群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梳理了文化杂交的对象、情势、反应和结果,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如何在杂交中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独立性、纯洁性的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保持定力,不迷失方向。
《文化杂交》一书由“杂交对象种类繁多、杂交术语丰富多样、杂交情势千姿百态、杂交反应多种多样、杂交结果杂色纷呈”等五章和“接受史和接受理论、早期现代欧洲的移译文化、早期现代欧洲的文化边界”等三篇论文组成。首先,作者告诉人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交往的增加,文化杂交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所能阻挡。这方面的事例可谓俯拾即是。如十六世纪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时,就把西方的绘画技巧带到了东方,促进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变化。至于音乐、文学之间的杂交现象更是数不胜数。至于现代社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互联网又打破了国与国的界线,更让文化杂交变得相当容易。这一点,我们是有深刻体会的。如韩国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电影对我们的冲击。当然,杂交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或几个领域,而是发生在众多的范畴。除了文学、艺术、音乐外,还有宗教、哲学、建筑等等。作者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如许多城市林立的高楼、艺术殿堂、火车站,无不借鉴了外国建筑的形式。应该说,文化杂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文化杂交的过程中,限期可以丰富本民族、本国文化,也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文化杂交亦然。作者指出,文化杂交的过程中,输出一方往往占据强势地位,就可能对输入方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不仅会破坏其纯洁性,甚至会让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让自身文化传统被湮没,被忽视。正因为文化杂交的这种弊端,所以,也就出现了对文化杂交进行抵制的现象。作者举例说,“在十七世纪中期的德国,人们针对法语词侵入本国语言的现象,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抨击。”再比如,“1559年,菲利普二世禁止西班牙人去往博洛尼亚、罗马和那不勒都之外的地方学习,”连“蒙田的《散文》在1640年就被 列为西班牙的禁书目录。”同时,在一些国家,面对文化渗透融合的现象,还发动过“文化净化、文化隔绝”行动,还防止异域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干扰。这些事例清楚的告诉我们,文化杂交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蹉跎与坎坷。
不过,我们出要清醒的看到,文化杂交中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应该引起高度警惕。诚如作者指出的那样,文化杂交的代价,往往会出现文化同质化的现象,导致地方传统和本土文化的丧失。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就太多太多。如随着电影、电视剧这些外来文化样式的冲击,古老的皮影、戏曲艺术走到濒临衰亡的窘境;印刷术的普及,又导致剪纸、木雕等民间艺术的几近消亡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一些没落的思想,正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少优秀的价值观、是非观受到扭曲,让一些人思想迷茫……的确,在互联网时代,想通过“抵制、净化、隔绝”的方式,来阻挡文化杂交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操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化杂交》 [英] 彼得·伯克著 译林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定价: 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