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破落的欧式建筑、各种明亮色块组成的墙面、街上闲适散步的人群、仿佛站在屋顶就能伸手够到的云,第一次来到老哈城区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的味道,破落中透露着几分明媚,让人为之着迷,于是以后每每看到有关古巴的文字图片,总有几分亲切感,仿佛透过他人的眼中我又一次来到了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同时也发现了更多我不熟悉的古巴,它们像一块块拼图,让我更接近这个遥远的国度。
不得不说,看雷竞璇的《远在古巴》感觉很不一样,这是我从未看到的古巴,沉痛的、艰辛的,甚至是绝望的,间或有些苦中作乐也让人倍感心酸。雷竞璇为了追寻自己父亲的生活足迹来到古巴,因此对华侨们的生活与命运投注了深切的关心。华工是在19世纪初贩运黑奴被禁止后作为他们的替身来到古巴的,十四万的青壮年在古巴生活极其窘迫,五年内便有一半人死去,在清政府废止这种贩运后还存活的仅余六万人。华侨们继续在古巴谋生,但当1959年革命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原来的小本生意再也经营不下去,华侨生活又变得捉襟见肘,不是远走他方,就只能老死当地,这是华侨的伤心史。
在这种情况下,雷竞璇立志为这些老华侨留下记录,这本书在这个想法下诞生,其中包括了约四十位老华侨的访谈,父亲与家中的信件往来,以及他对当地人生活的细致观察,他笔下的古巴也因此有更多的人文历史气息。我觉得颇为有趣的是华侨对古巴城镇街道的称呼,比如把古巴革命源头Santiago de Cuba翻译成山爹古巴,既合音译,又生动形象,称Malecón为海旁大道,让人一望而知。这些译名朴实又别致,蕴藏了几代华侨的心思与智慧,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中。
除了移民华侨的历史之外,雷竞璇对古巴这个国家的观察是很深刻的,“这个国家贫穷,但不悲惨凄苦。”古巴是落后的,从交通工具就可见一斑,马路上疾驶而去的大多数是老爷车,偶尔夹杂着几辆现代轿车,老哈城区的马车和如甲壳虫般的小轿车一般是游客乘坐的,还有改装过的破旧的公交车,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科技发展的停滞,才造就这一幅古怪的画,但又能同时感受到古巴人散发的活力与热情,他们看上去丝毫不为物资的匮乏所苦恼,他们快乐得很简单,这就是破落中的明媚,引人驻足欣赏。
《远在古巴》揭开了一段沉重的历史,也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精神明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