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或者说由米浇灌出了独特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亦不为过。所以在物质泛滥的现时代,重新回顾稻米的历史,确乎是必要的。
《碧山09:米》选取了有关于稻米耕作的历史、耕作方式、稻米种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介绍了远离大家视野的糯米,以及它背后代表的极具区域特点的文化,现代人们对于稻米的新认识与耕作方式的回归,同时也选取了关于米的外延:视觉、影响、艺术表现,几乎为我们搜集到了想要了解的关于稻米的一切,让读者与稻米有了基本的了解与继续探究的兴趣。
《碧山》系列杂志书志在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对当下现状的反思。而这次选取的“米”无疑是一个特别而又犀利的角度,米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是主要的食品之一,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物质尚显匮乏的时代,菜肴的作用只是为了搭配饭食之用,无法占据桌上的主要地位,而对于幼儿的教育则要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开始,更不要提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立国的了。而现代我们却缺乏了对于稻米应有的尊重与珍惜,忘记了一口纯净的米饭带给我们独特的香气,书中带领我们领略中华民族耕种的过程与收获的喜悦,以及祭神的庄严,应是期待读者能够激发起对于稻米的关注,对于品质的注重,对于传统的回看,在“好米”卷与“食米”卷,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就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稻米,重拾了传统的耕种方式,并且注重更加生态的方式,让这个本来是自然馈赠的过程,变成一个相互馈赠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索取,而有更多的感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收获更多单纯的快乐。
现代社会对于分工的细化,生活方式的同化,让我们逐渐远离了很多奠基了我们生活的真相,比如生与死,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吃到的水与米,它们框架了我们基本的生活,我们却从来不去认真面对,从稻米的一粒种子,无数的辛苦播撒,直到收获沉重的稻穗,都已经无法在我们头脑中形成具象化的画面了。也让我们忘记了蕴含在米中的艰辛与哲理,随着时代的不同,米中现在又蕴含了食品安全与食物浪费的意义,所以米从来不仅仅是米,而是一种文化与社会的传承与反映,看米的身世起伏与春秋变迁,亦可看出文化与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