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璃人泪
在所有对图书馆的溢美之词中,博尔赫斯的话最扣人心弦:“世上若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满室缥缃伸手可得,无忧无虑地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快乐绕梁久长,忧伤皆有解药,大抵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了。
好在,徜徉图书馆于我们并不是件太困难的事。而英国建筑与艺术史学者詹姆斯·W·P·坎贝尔更是将古今中外风格迥异的图书馆汇聚一堂,《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满足了各种口味的读者对图书馆的所有期许。
图书馆不单单是传播知识的殿堂,由建筑角度观察图书馆,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从贮存泥板的古代图书馆废墟,到电子化管理的机器人取书系统;从木结构搭建的图书馆,到钢筋、混凝土,甚至光怪陆离的新材料,图书馆的建造历史反映的不仅是技术的变迁,更是社会的沿革和文明的见证,是人类不断突破极限、孜孜以求寻找理想方案的探索精神。
如同人类史本身的发展一样,首先要解决温饱,其次才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于图书馆而言,温饱对应的是早期图书馆致力于解决的防火、防潮、防虫害。中世纪盛行的大尺度窗户,正是禁用火烛照明的产物。藏书尽可能远离地面、书柜下层铺以石灰是防潮手段。解决虫害问题,更是各显神通:严禁吃喝(以防食物残渣引来虫鼠)、放置草药、近代的空调结合建筑密封,最诡异的是葡萄牙沿用至今的利用蝙蝠消灭昆虫——窗框的缝隙足以令体型微小的蝙蝠在夜间自由出入,虽有几分瘆人,但还真是最环保、最自然的解决方式。
教堂般设有读经台的图书馆和不开架的图书馆,都只供给读者和书有限的接触。书封连接着防盗的铁链,但当书籍成本大幅降低,防盗问题不那么严峻了,开架式图书馆才真正是书痴们的天下。然而此时,新的问题又来了:整面墙的书架从地板铺到天花板固然壮观,要如何解决地板的承重问题?每年新增出版物持续激增,对图书馆的储藏空间提出考验。读者亟需更科学、更便捷的索引系统,能迅速从浩如烟海的藏书中觅得需要的那本书。而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读书彰显性情,愉悦身心、邂逅知己、激发想象,又成为人们对图书馆新的诉求。
建筑师们自有他们心中的图书馆,匠心独运,甚或放言“要像世界上从来没有过图书馆”那样设计。雷恩心心念念的仍是他夭折的“世上第一座圆形图书馆”,只是迅速有了后来者也算不得独树一帜。还是建筑师与读者的心理游戏更别出心裁令人回味:将楼梯隐在壁龛后,或用假书遮挡住暗门,不留心殊难发现;建筑外部看到的二楼窗沿不是真正的分界线,不入其门不知内部空间之大;用钢结构把沉重的书架悬吊于天花板,攀上脆弱的玻璃走道取书,令人又害怕又着迷;能透出阳光的大理石墙熠熠生辉,沐浴在火焰般冲击力十足的琥珀色中……人与图书馆的互动才是建筑永恒不灭的灵魂。
坎贝尔认为,图书馆的未来并非追求数量和效率的极致,而在于人类活动的价值。好比现在,有人奔赴机器人图书馆、电子索引系统,一键取书;有人享受游走在书架间,体验不期而遇的惊喜;有人在阅览室的静谧中忘我阅读;有人在阳光下品味山清水秀……多种多样的图书馆空间,容纳着多种多样的智慧和志趣,从来没有什么标准化的最优方案。坎贝尔说:“将来这些建筑里会不会有书,是不是还叫‘图书馆’,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如果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能让身处其中的人各取所需,舒适自在,那才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