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纸上染了蓝》
文/蓦烟如雪
“那一天,我为了思念,跑到一个我认为最值得我坐下来思念的地方,从傍晚一直坐到天黑,暮色居然爬到我眼里。我在纸上试图写下我所记得关于我妈的事。这页纸后来放在我新买的牛仔裤里。染了蓝。”
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段是最适合诠释书名内容的一句。思念一个人,写满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而这段过程,在时间中染色成了一道回忆的标签。
而这个标签,就是一个母亲的影子。
周耀辉的文字有种沧桑美,他没有用歌词里那样凝聚的辞藻,反而是发乎情,止乎礼的那种距离美,他没有去歌颂母亲什么,只是絮絮叨叨地讲述彼此间的往来,仿佛他们依旧历经了很多个世纪,可是一查,周耀辉并不老,只是历经了很多很多。
就像他很火的那首歌《爱在瘟疫满意时》风沙将万念也变灰 萦绕不退/独舞疲倦 倦看苍生也倦/惧怕中葬身 无情深渊……惧怕中这地 梦已失去。如果单看文字会发现他内心很灰色,但他也写过《忽然之间》我明白太放不开你的爱 太熟悉你的关怀/分不开 想你算是安慰还是悲哀/而现在 就算时针都停摆 就算生命像尘埃/分不开 我们也许反而更相信爱。可能前者觉得他过于悲情,而后者却像在悲情中滋长了生命的元素。
而《纸上染了蓝》完全又是另一种调,纸染了蓝,虚虚的,难以捉摸,却无限挑拨,一如思念。所以,他想思念母亲,想知道自己亲人的种种,想体会除却“母亲”身份的她的生活和生命的滋味。
也许周耀辉有太多的标签,可以说他是词人、作家?抑或者学者、艺术工作者,可我还是想说,他只是文中呈现的儿子角色,并无其他。
这些都是他额外的标签,我觉得每一个敏感的作者,他必然感受很多复杂的人生,周耀辉也是如此,父亲的存在感,他定义父亲寄来的家用,零碎得就像葬礼上的土。不知为何看到另外组建家庭的父亲,好感度都会爆减,就像咪蒙的父亲一样,看似都好,可惜很多不想回忆的种种,都横亘在彼此的心间,你走不进去,他也不想让人进来。所以这样的尴尬存在,持续了许久,许久……
无论是虔诚的礼佛的长者,抑或是替人写信写得很使劲的母亲,她都是很专注的态度,认真去完成,而儿子也在细致的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他们在微小的环境中,相互扶持。他针对和母亲休息还大度的谈及了,说孩子不再跟妈妈一起睡,是他们第二次隔断脐带。
说到这个。我反而觉得男生会选择单独睡,本质上是独立的。也许他蔓延着内疚,但他会觉得自己做了许多不足,他不能撑起世界的残缺。
在火葬上,谈及了仪式和那些堂倌的年长者,他们走着奇怪的路。渴望着母亲来世不艰辛,不必受地狱之苦一样。
母亲怕黑,可自己却在火光中,想到了母亲等待的小夜灯,而这个光芒,现在变成了炙热和别离。那微微的鼾声,那紧靠着一笔一划写了山水天地和日月的人生,都是如此。
回忆是某些过去的幽灵,非常脆弱。所以他梦见了母亲……
感伤的,快乐的,幸福的,有很多很多,孩子渴望也是一种残缺,他期盼回归那一天,可是他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这本书的意义超过了很多,虽然散文的手笔很琐碎,但是却不让人沉闷,反而是自我顿悟的快感和内疚。
这何尝不是另一母亲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