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读更多好书。可也有一些中高年级的家长反映说:“我家孩子也看了不少书,为什么写作还是不好呢?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挠头。”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看的书虽然多,但如果内容没有经过精挑细选,书本身就写得很勉强,孩子看了实在也学不到什么。二是,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看一两本书后,写作就突飞猛进。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奇迹发生。三是,书虽然好,但孩子没有认真看,或者只是看了一个热闹,并没有真正从中学到东西。
对于阅读,很多人提倡快乐阅读,我觉得这本身没有错,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及更小的孩子来说,最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但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不妨提高些要求,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有意识地从书中学习写作方法,并应用到平时的练习中去。哪怕一开始可以仿写,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和风格。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找书看的话,《无人知晓的心愿》这本书倒是很好的参考。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很别致。全书没有额外的叙述文字,而是用20封信串联起来,每封信都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这样的写作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熟悉的陌生感。熟悉是因为,书信这种文体在小学二三年级就学过了,对于它的格式和要求并不陌生,但一本书完全用书信构成,这还是很新鲜的,而且也是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的。
因为是书信体,书中用的是第一人称,以主人公阿里·梅的口吻展开叙述,事情的发展也是以阿里·梅的视角展开的,她的心理活动也刻画得细腻曲折。但同时,阿里·梅周围人的生活也是通过阿里·梅的眼睛看到的,不能直接描写出他人的心理。有些事在叙述上会比第三人称的叙述要简洁,但有的地方要多花一些笔墨,视具体的情况而定。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些地方,并研究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
高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关系,想法多了,有些事、有些话不想对老师和家长说,那么不妨把这些话用书信或者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倾吐心声,表达感情,更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因为用书信这一表现形式,书的内容也就有了更大的容量。书信里除了主要的事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书中,十二岁的女孩阿里·梅长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她急切地想找到一个朋友来倾吐心事。但她的周围却没有合适的人能当她的朋友。于是,就萌发了给自己远在罗利市的表妹写信的念头。阿里·梅在信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渴望,对亲情的想念,向表妹叙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她一封封地写信,却没有收到过表妹的信,一度想要放弃,幸亏有妈妈的鼓励,她才坚持了下来。她用她的执着不仅找到了好朋友汤姆,还打动了姨妈,等来了表妹的信,唤回了失联已久的姨妈。通过她的信,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热情、善良、阳光的女孩子,还看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山深处的生活风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印第安人的传说,鬼魂的传奇,淳朴的人们。同时,我们也看到,原来宁静的山村里正不断涌来传教士、城里人、民歌采集者,等等。他们和这里原有的居民不论是思想和生活习惯不断碰撞、融合,也慢慢加深着理解和包容。
就上面这些内容而言,孩子已经基本能弄了解写信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从中学习到景物描写(如阿里·梅和汤姆去看詹妮姑妈时路上见到的风光)、人物外貌描写(皮特曼女士和汤姆的妈妈就很有特色)、心理描写(阿里·梅对民歌采集者的态度转变)、语言描写等等,描写方式。最主要的是,这些内容集中在一封信里,有详有略,条理清楚,笔墨如何分配,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胸有成竹的。
这些精彩的描写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作者细致、有目的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阿里·梅自从给表妹写信开始,就像一个出征的将军,驾驭着词语奔驰而来。她把写信当成一种“无需回应的习惯”“我会用一辈子的时间不停地给你写信,如果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们是亲人、我们应该成为最好的朋友的话-----”一旦她有了这种想法,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观察周围的一切,然后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转化成语言落实到纸面上。这种习惯不仅让阿里·梅交到了朋友,找回了亲情,也让读者找到了写作的秘诀。只有热爱生活,仔细观察,才会有生动的描写,这不是空话,而是最基本的方法。放下书本,认真可以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景物,并写下来,写出你的观感吧。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一本好书,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别人的故事,还能让我们从中找到写作的秘诀。只要你像阿里·梅一样认真执着,就一定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