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清明上河图密码》
文/蓦烟如雪
起初我认为《清明上河图密码》是一本解析清明上河图画作的书,也没有细究他的定位,而之前我也看了一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书,不过那是宋方金改编的小说,它与《清明上河图密码》的不同在于前者脱离了画作的人物,而后者却是结合宋朝张择端画作人物所设。
《清明上河图》全图有824位人物,而此书作者冶文彪,文字功底深厚,虽然人物众多,但依旧延用自己的悬念笔触,让这些人物都复活了起来,而我突然想到《红楼梦》里头,有名有姓的人物约有四百多,想来这样个个去描述,也是难得,作者驾驭之广,令人惊奇。
作者善于推理,设置悬念,在文字中可以看见他的宋朝历史扎实,比如在谈及“宋代开国以来,鉴于历代皇亲国戚篡权夺位之乱,故而不许宗室子弟参科举、任武官,只能在宗室学校就学,学成也只得授予虚衔,不任实职。”这段就充分显露,宋朝重文轻武的特质,如果作者对宋史不明,在驾驭这“清明上河图”上,必然会生涩,然作者并没有这样的毛病。他第一部从客船消失,引出了八子案、香袋案、范楼案等等,比较有意思是他能从若干个小案子,相互牵连,直至回归本案,环环相扣,险象环生,这种感觉让我想到上次看的《簪中录》也有此感,但此书的架构宏大,细节明显,尤其人物复杂,不过作者的写法多喜欢用回忆杀,这样的视角其实并非人人喜欢,但是也能接受。
如果细究,会发现这部作品的画面感强烈,作者在能把书画结合于书,能用诗句辅助可谓是锦上添花,而且他让人个人的面部特征都呈现出来,不过,人物多有重复之嫌。
因为布局很大,每个案件潦草的解析就会有单薄之感,而作者似乎想让京城的案子,都是赵家所破,它用赵家破案,去撑开宋朝的积贫积弱的毛病,甚至是它的虚无,虽然他的素材都不新鲜,但是能看到赵不尤的无奈,看到赵墨儿的机智,甚至瓣儿的才情……
说来,清明上河图只是一张画,能让每个凝固的人物,都鲜活,确实不容易,而且每个案子的出现,都是一种导向,如同每个章节前面出现的名篇语录,作者用金木水火土去分解,用简易的笔触把京都的繁华和经济实力都呈现出来。
梅船的引子,二十四具尸体,郎繁的尸体,都给八子案增加了神秘,而突然的绑架案,神秘交换的香袋开启了香袋案,几户家庭的过往,他们的交流,恻隐,甚至是渴望改变的心态都在内容中一一呈现。
我喜欢变身案中,何涣对阿慈的情深,这种爱美人的情种已不多,感觉多了一份唏嘘。古时的爱情,多了一份被动,而这样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也是少之又少,这是一本人生百态,也是一个绝处逢生的百态之书,在《清明上河图》这本小说中,张择端比较猥琐,而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张择端是画痴,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承接着内容,《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可惜这幅作品在完成不久,金兵就大举入侵,北宋的繁华就此谢幕。
据说作者花费了五年的时光去创作这部作品,而创作花了三年,想想作者是比较耐心又高产的,比如我现在就能看到第三卷了。
冶文彪作者,确实是个高产啊。就拿第三卷来说,它围绕着一个兵制改革的现状,把这种争议摆在台面上,甚至是把经济衰退都逐步写出,军队收纳着多样人格的群体,“化灰案” “食儿案” “空仓案” “双杨仓窃案” “骷髅案”……都能牵扯各种家庭,似乎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脚。
《雷安化灰案》时酒楼化为灰烬,那大笔遗产的争夺,食儿案中,孩童的不见,母亲的奔走,都是感情线路的拿捏……这本书看第一卷的八字论战,就可以看出厚重,甚至各种案件拿捏人心之感,我喜欢抖包袱,但是这种没有太多铺垫,陆续登场的刻画,是与众不同的,这也是作者推理的心机和这繁华背后的层层杀机感。
我看的很跳脱,可能很多地方还是不细,故真的写的不好,还是再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