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劳伦斯•史密斯(Laurence C. Smith)
原作名: The World in 2050:Four Forces Shaping Civilization’s Northern Future
isbn: 7213071807
书名: 2050人类大迁徙
页数: 200
译者: 廖月娟
定价: 69.9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6-3
说起北极,我首先会想起央视播放的生态风光片,还有星野道夫镜头里憨态可掬的小棕熊。这块纯净的荒原令很多人生出向往之心。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说,到了2050年,大部分人都会迁往北极居住,你真的乐意吗?这个预言叫作《2050人类大迁徙》。这是美国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劳伦斯•史密斯在现实材料分析基础上提出的预测。
人类大迁徙并不是新鲜事。智人早在10万年以前就出现在东非,大约7万年前他们开始迁徙到其他地区,他们在世界各地与不同族群的直立人混血繁衍后代,最终形成了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人类种群。瑞士华裔科学家许靖华在他的著作《气候创造历史》中曾详细论述过,史前史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其起因都和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许靖华认为,全球冷化时期,边缘可耕作地区的民族(例如印欧人、日耳曼人、亚洲北部人等)都必须到其他地区寻找更肥沃的土地。而在全球暖化时期,人口过剩和贪婪反而成为征服和殖民的动机。是否如许靖华所说“气候创造历史”,这尚需商榷,不过气候与人类历史的确密切相关。
2050年我们之所以要迁徙到北极,第一个原因就是气候。世界气象组织声明,2015年再次刷新了人类历史全球最热年份。报告指出,2015年,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相结合,导致了创纪录的全球高温,比1961-199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0.75℃。不要以为0.75℃没啥了不起!本书作者史密斯告诉我们:“那时的全球气温(两万年前的冰河期)约比现在低5℃,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在冰雪底下,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00米,日本还与亚洲大陆相连。”看似细微的这一两度,带来的后果难以估算。
《2050人类大迁徙》纠正了我的一些误解。比如夏季高温让我感觉难熬,但事实上,升温效应最明显的时候不是夏季,而是冬季。气候模型专家戴维•劳伦斯做了仿真模型,根据夏季海冰消融的冰反照反馈作用来推算北方陆地升温的面积有多大。史密斯说他看得目瞪口呆,因为模型中的高纬度地区都是鲜艳的橘红色,代表了升温最快的地区。这意味着什么?我联想到今年的气候。年初,超冷天气致使我国许多地方速冻,甚至可玩扬水成冰的游戏,北美、欧洲和日本列岛也出现了大面积寒潮。气象专家说,这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美国宇航局研究报告称,2015年很热,2016年将更热,全球将陷入“气候混乱”状态。“温室效应”并不等同于温度上升,更多表现为极端天气。这会儿是大雪纷飞,没几天就艳阳高照,海啸、龙卷风等灾难也会更多发生。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人类处于冰火两重天。身处拥挤的、空气流通不畅的城市,我们要怎么生活?搬,往气候好点的高纬度。
动物比人类更敏锐。本书以一则新闻报道开始:“紧急警报:灰北极熊现身北极圈。”北极圈外的灰熊跑进了极圈,和北极熊生下了混种熊。这不是个案。在我们人类意识到之前,其他生物已悄悄展开了向北再向北的大迁徙。从演化论适者生存的角度,人类真是再脆弱不过的了。美国作家艾伦•韦斯曼在科普作品《没有我们的世界》做过假想,如果地球没有人类,世界将会怎样?杂草种子在人行道上生根发芽,水泥大厦被绿色植被覆盖,湖泊和溪流交错分布……简而言之,世界很快就会变成大荒原。如果接着猜想,新的生物演化应该会重新开始:原始生命、单细胞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还会不会有人类呢?可能会有,但那会在漫长的过程之后。
人类不只为了简单的生存,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到底要不要移居北极呢?除了气候,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可能会促使我们这么做。比如,人口问题。史密斯给出了一系列数据:“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居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将达27个。……到2050年,全球人口总数将达92亿!日本、韩国将成为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艾伦•韦斯曼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倒计时》中大声疾呼:“地球彻底瘫痪之前,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和人类活动?”城市不再宜居,乡村接近凋敝,北极——这一块最后的乐土,势必也要被人类占据,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再比如,自然资源短缺。面对越来越枯竭的天然矿藏,前景不明的各种能源革命,北极冰层下覆盖的未开发的大量石油、天然气,怎么能不令各个国家垂涎三尺?还比如,水资源。这不仅仅是一个能不能喝到水的问题,书中陈列的关于全球跨国公司争夺水资源的白热战触目惊心,而未来势必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抢水大战”。
政府必须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俄罗斯在北极插旗宣誓主权,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在于这种行为打破了各个国家在北极保持的微妙平衡。北极是谁的?俄罗斯、美国、北欧、日本、中国……有谁不想要?但在目前大家只能小心翼翼,按照《国际海洋法》等办事,在搜救行动、环境保护、原住民权益、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等方面合作。不管北冰洋航道有多少经济价值,先抢一杯羹,踏上一脚,才是重要的。可是,你们都来了,当地土著怎么生活?从目前来看,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已被迫改变。气候变暖让他们捕捉不到猎物,只能改种马铃薯。而未来,当越来越多“文明社会”的人们正式定居北极圈,那么,土著们的命运又将怎样?
近年来,《2050人类大迁徙》之类的著述并不少见,影视作品也有如《后天》这样的末日展示。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类作品太过悲观或言过其实。许靖华就说,他写《气候创造历史》的目的是援引历史,主张近年来的全球暖化不是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是一种循环形态。笔者认为,以前的确发生过很多次气候异变导致的历史更改,但这个说法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很难成立。全球变暖是为工业革命付出的昂贵账单。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我们燃烧了大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一份熵账单正在清偿期。否认气候变异跟人类活动的关系,或
对过去突然发生过的变化与将来的联系轻描淡写,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