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ame frameborder=”no” 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width=330 height=86 src=”http://music.163.com/outchain/player?type=2&id=92422&auto=0&height=66“></iframe>
注:老子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此文以不同手法解读《聊斋》亦算契合,故选取张学友的《人间道》来替代,期望你们也有“非常道”。
关于《聊斋》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鼎盛时期,不仅有《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还有“三言两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传世的经典,可谓百花齐放。
《聊斋志异》之崂山道士邮票
而《聊斋志异》在其中与众不同,不仅因为这本书写神妖鬼狐,还因为这是一本文言小说,在明清盛行的白话小说潮流中孑然独立。文言文精简而凝练,往往用寥寥百字便讲透一个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所在。
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文本批评方法,其认为文学作品的意旨不是单一的或者二元对立的,而是多元的、相互依存的,强调对文字进行拆解和重新解读,勇于打破大多数人正确的观点,多用于叙事性诗歌和短篇等文字简练的作品。
因此,用解构主义的观点来重读《聊斋志异》这样的经典文言小说,虽然新颖,但也无不合适之处。
重读《崂山道士》
《崂山道士》是《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文虽不足千字,但故事精彩而富有寓意,几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原有解读
大概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王生上崂山学法术,但是吃不得苦,待了两个月就想走,临走前让道士教他穿墙术速成法,王生自以为学会了,回去表演给妻子看,结果撞在墙上肿了一头包,落下了笑柄。
大人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通常会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沉得住气,吃得了苦,才能够学到真本事,否则就会像王生一样被人耻笑。这是《崂山道士》最通行的解读,后人虽然百般演绎,但是故事的主体大致相同,王生的下场确实是由于他不肯刻苦和用心学习导致的,尤其是撞墙这样一个蠢笨而画面感十足的行为更是具有教育意义,让世人都不要去学那王生,而要潜心学习,吃得苦中苦,方得术中术。
顺着王生的故事,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也是再正常不过,可是解构主义提倡把文章打散,逆向思维,从段落和字里行间去解读作者的意图,然后就会发现,这个故事似乎没那么简单。
用解构主义试试
在《聊斋志异》中,文末通常都会有一段“异史氏曰”,蒲松龄借“异史氏”之口,说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解构,在《崂山道士》的文末,异史氏曰:
“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舐痈吮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诒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在这里,蒲松龄没有提到王生耐心不足导致学艺不精的问题,而是说王生因为羡慕穿墙术的神奇,以为有了这个本事就可以为所欲为,结果下了崂山就失效了,延伸到世上有很多和王生一样的人,有了些小资本就耀武扬威,到头来也会像王生一样撞到墙上。
虽然这段文字也可以理解为没有真才实干的“伧父”只是一只纸老虎,要有实实在在本事的人,才能走遍天下。但是细细品读,“伧父”“舐痈吮痔”“宣威逞暴”等具有强烈讽刺和批判意味的词,包裹着蒲松龄的另外一层情绪,需要我们重新解读。
我们发现,蒲松龄的观点和故事相呼应的部分,不是道士功力深厚能穿墙王生学艺不精不能穿墙,而是王生在山上能穿墙而下山后就只会撞墙,“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所以,蒲松龄真正的意思,是要讽刺当时的社会上一些作威作福的地方官员或者乡绅恶霸,离开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也会撞上南墙成为笑话。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回到文中继续解构,王生下山之前,道士对他说“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可是王生回家后只是展示给妻子看,并没有做什么不洁持的事情,法术依然失灵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离开了崂山,离开了法术能够灵验的势力范围,而蒲松龄特意提及“洁持”这个词,其实是对“伧父”们的一种反讽。
文中有个很重要的段落,生动地描绘了道士和客人饮酒作乐时施展的法术,用纸画出的月亮,永远倒不完的酒,筷子变成的嫦娥等等,让人眼界大开。
这段文字写得奇美,可是当我们把全篇解构之后来看这段文字,反而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假如去掉这段文字,全文的结构几乎不受影响。文言小说惜字如金,蒲松龄花费这么多笔墨,说明它对主旨是必要的。
如果把这里的道士与客人换成文末的“舐痈吮痔者“和“伧父”,这个场景就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文中所有的“法术“都并非法术,而是当时社会上的官绅阶级的特权,他们利用这些特权来奢侈淫乐(仙女酒会)和为所欲为(穿墙),沉迷其中自以为乐,却不知所有这些特权只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崂山)有效,有遭一日势力触及不到,就会发生”颠蹶“。
结语
以上是用解构主义的方式重读《崂山道士》一文的收获,某些地方正中要害,某些地方略有牵强,但是我们绝不声称这是唯一正确的解读,这正是解构主义的特点所在。
蒲松龄在写下此文时或许正有此意,或许无心插柳,但是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重读经典的时候,至少能够离伟大的写作者更近一点点。
解释很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