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凭借《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荣获2015年普利策文学奖(虚构类)、卡耐基优秀小说奖和澳大利亚国际文学奖。另外,还荣登多家图书电商的畅销榜,可谓是一本名利双收的书。
今年是二战胜利六十周,有人质疑本书在题材上有讨巧之嫌。它仅是多尔的第二部小说。如果读过小说,我相信他们会重新考量它的含金量,重新认识一个叫多尔的人。他运用精湛的叙事、灵动的语言、巧妙的隐喻和透彻的洞察力成就了本书。这是一本“另类”的战争小说,游离于战争之外,却又深入其骨髓。对于每一个参与或是听说过战争的人,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人性洗礼。
1934年,法国盲女玛丽洛尔在六岁时,由于先天性白内障而失明。她的父亲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锁匠,为玛丽做了一副微缩的建筑模式。她可以通过手指触碰了解城市布局,从而能独自出门。1940年,二战战火烧到了巴黎,父女不得不逃往海边小城圣马洛,寻求患有广场恐惧症的叔祖父的帮助。他们随身携带着博物馆的旷世珍宝,钻石“海之焰”。1944年,战争将尽,法国人欲夺回领土,德国人想最后疯狂。外出的锁匠被德国人抓走,空袭渐近时,小玛丽独自一人被困于居所。
德国煤矿工业区的男孩维尔纳与妹妹尤塔在孤儿院生活,父亲死于一次井下事故。维尔纳为了离开孤儿院,参加了希特勒培养后备力量的青年团,接受残酷的灭绝人性的训练,并冠以“为了祖国荣耀”的洗脑宣言。维尔纳是个天理科天才。他与妹妹捡到了一只收音机,电波为少年划开了一道了解外界的窗口,像一道光芒照亮心头。1944年,十八岁的德国二等兵维尔纳被困在圣马洛的“蜂蜜酒店”里。
小说采用双线复式结构叙述,用时间引导事件发展。一条辅线叙述玛丽和维尔纳的成长过程,一条主线描写1944年发生在圣马洛小城的事情。多尔的叙事异常冷静流畅,像用一幅幅画面,又像用一组组长镜头,不停地推进着故事发生。简短的句子,碎片的描述,都似蜻蜓点水而过,其中却隐藏着喻意千万。可阅读中,你却毫无脱离感,反而会被这短促的连贯所吸引。美国读者说,“读这本小说,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只能深陷其中了”。这种阅读真是甜蜜的折磨。
我认为,多尔开创了一种战争叙事的新写法。那就是跳脱战争,将视角投射于平民生活之中,突出人们的内心感受,不分敌我。他的小说里遍及海水、蓝天、花香、美食、鸟鸣,甚至是乡愁的字眼儿。令人有种茫然,听不到炮声的夜晚,世界美如斯。战争的狂躁与圣马洛的静谧海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在这样的心境里,少年少女向我们摊开他们的小小生命,这生命新鲜脆弱得令人心疼。
多尔将一个盲人的黑暗世界描绘得多姿多彩。书中的静物都似有生命,像踮着脚的精灵。他胜过了谷崎润一郎在《春琴抄》里的绝望美学。他在挑逗读者思考,世间一切事物绝非黑白那么普通。还有多少深埋在二战废墟中的平民故事,尚待被我们发现呢?
书中关于无线电、钻石、软体动物、枪、锁和花鸟的相关知识都运用得井井有条。多尔就像位知识纵横开阔的科学家,无所不知。也许正是如此,他才能将钻石和无线电波巧妙地穿插为暗线。德国军官为了钻石才追到玛丽隐藏的小楼,维尔纳通过无线电波才确定了玛丽藏身的地点。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可玛丽与维尔纳的相遇却成为了记忆中的永恒。
战争,永远是人类在生存与道德之间徘徊的心灵拷问。可是,救赎却是所有平民的本能,就像辛德勒和他的犹太人。当维尔纳在街头与玛丽分手时说:“我要去相反的方向”时,我们听到了维尔纳心碎和小小爱情开花的声音。他在别人的记忆里是:“白色的头发,不知所措的双手和动人的微笑”,其实,他就是个邻家的大男孩。
生活是什么?是所有我们看见和看不见的光。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强地活。多尔的普利策奖,名至实归。
作者: 安东尼·多尔
原作名: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isbn: 7508653165
书名: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译者: 高环宇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5-7-30
读世界|《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埋藏在废墟里的平民故事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