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好,还是共和好—《走出帝制》-书啦圈

帝制好,还是共和好?

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吗?三千年之大变局,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走向,从晚清到民国,跨越了多少层级,却依然没有走向共和。

那一代人的宪政梦,是民国旧梦。也是一种伤痛。最近,秦晖先生的《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出版,也许可以给一个回望的机会吧。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先生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这部《走出帝制》共分为十五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百年中国的问题。且看目录: “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 “改朝换代”与君主和平立宪的可能性问题: “封建”与帝制的比较、为什么人们厌恶了帝制?不仁不义的帝制和亦道亦德的宪政:辛亥之变的价值观基础、 “宏大叙事”与“祛魅”: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的若干解析、 “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辛亥革命:“成功”,“尚未成功”,还是“失败”:关于革命失败与革命理想是否实现的辨析、 民族主义的实践: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半殖民地”状态的终结:再谈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抗战后中国巩固、强化国家权益的曲折历程……总之,把中国近百年的文化思潮、路径、设想都放了进来。

而关于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先生用三章来探讨问题的根源:重论“大五四”的主调,及其何以被“压倒”、两次启蒙的切换与“日本式自由主义”的影响、从“日本式自由主义”到“俄国式社会主义”。当我们今天再来追问“五四”精神遗产时,还真得多一些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主流奔走。

去年,张鸣先生有《共和中的帝制》出版。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还是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

在百年之后,再来回望这些历史问题,是不是能对未来多一些启示?

学者的不停追问,也许能让我们明白,有时选择一种路径并非是需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而是该有更理性的思维,不是纠结于某些人的私利,是为中国的未来着想。